河蟹(螃蟹)的左右螯足或步足大小差异很大,这是其自切[自切 autotomy 动物被敌方捉住副肢或尾部时,或者这些部分受到破坏时,可自行将该部分断离而放弃,此现象称为自切。]再生的结果。当河蟹受到强烈**或机械损伤,或在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过程中蟹足蜕壳受阻蜕不出来时,常会发生丢弃自己蟹足的自切现象。河蟹自切是为了求得生存的一种保护性[《保护性》是一款Android平台的应用。]措施。其自切断肢有固定的部位,折断[折断,读音是zhé duàn,汉语词语,释义是指因受力过大或过分弯曲而断裂。]点总是在附肢基节[基节是成虫的胸足类型之一,通常也是最粗壮的一节,大多为短筒形或圆锥形。]与座节之间的折断关节处。这里有特殊的构造,既可以防止流血,又可以从这里再生新足。这就是河蟹的自切再生术。河蟹断落1~2个蟹足,并不影响其生命,数天后在断处会长出一个半球状的疣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蟹足。新生的肢体[指四肢和躯体,语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比原来的肢体细小,功能相比也有所降低。但再生现象只有在蟹种进行生长脱壳阶段存在,成熟蜕壳后,河蟹不再蜕壳,再生能力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