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孵化池也要以水源比较方便的地方建造,不要离亲蟹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池过远。一般每只池既是产卵池又是孵化池,面积以0.1~2亩为宜。水深0.5~1.5米。如果是土池,一定要清淤良好。
产卵池海水含盐度2%~2.5%,水深0.5米,14~20℃。在抱卵蟹放入培育池中前半个月,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然后开始按常规方法施肥培养[培养(péi yǎng),意思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培养浮游生物的第三、四天就可以将抱卵蟹放入池中的蟹笼中产卵。将抱卵蟹小心放入产卵池的产卵笼中产卵后,必须仔细观察生活状态,待产卵结束后,将产完卵的蟹再放入另一池中管理培育,培育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抱卵。
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池应备有增氧泵[可叫做空气泵,将空气压入水中,让空气中的氧气与水充分接触,以达到让部分氧气融入水中,增加水的含氧量,保证水中鱼类生长的需要。]。如果氧气等条件适宜,每立方米水体适宜布苗密度为2万~5万。抱卵蟹采用笼装,每笼20只左右,使之集中在短时间内孵出幼体[ ...],一般控制在数小时,力求使同一育苗池中溞状幼体的发育基本一致。
生物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培养和与溞状幼体的衔接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必须准备充足的各类饵料,以防生物饵料培养不足。
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溞状幼体分为5期。第3期后适当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以防止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太肥,导致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感染。溞状幼体第1期不投饵,溞状幼体第2期和第3期前期投喂蛋黄和轮虫,之后投喂桡足类、蛋黄和卤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期因为口器已经较大,要交替投喂鱼糜、蛋羹、桡足类、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和卤虫。
水质管理中溞状幼体第1期到第3期不换水,以补水为主,溞状幼体第4期后每天换水15厘米左右,以防止水质太肥,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溞状幼体3期开始充气增氧。
布苗后要注意一般不再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