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泰州海大范强李永超司滨
早春[早春(zǎochūn )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乍寒,尤其是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使人感到比严冬还难受。]3-4月份,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从苗池转塘至成蟹塘后,常见河蟹上岸的现象[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约有6成左右的塘口放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岸、溜边现象。
上岸现象
如果频繁上岸的原因没有搞清楚,没有不及时有效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河蟹苗种的成活率,给养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那么,为什么早春的蟹苗一言不合就上岸?总的来说河蟹上岸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环境突变造成的应激[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
①转塘应激
由苗池转塘至成蟹塘,生存环境的突变,需要度过适应期[适应期是常用科学术语,通常指人类、动物等具体事物在接触或置入某个新环境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状态直至适应环境所经历的时期。],期间会出现恐慌不安等症状。
②*雨天[《*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应激
特别是池塘水浅、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瘦时,缓冲能力弱,当如天气多变,造成水环境各项指标波过大,就出现上岸现象。
③缺氧应激
突然变暖的夜晚,易出现缺氧应激。这是由于早春水浅,蟹塘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较小,溶氧量有限,晚上只能靠水体对流将表层氧气带入水体。气温变暖的夜晚会导致水体上下对流消失,切断了水体溶氧的来源导致缺氧。另外,气压低的夜晚,水体中氧气往外扩散,也会导致水中缺氧。
早春夜晚密度流示意图
2、中毒[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中毒。]现象
①水质毒素[毒素(英语:Toxin),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poison),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例如蓖麻毒蛋白。]
外河道水源条件污染严重,水体毒素(水浑、氨氮亚盐等水质指标超标等),水体解毒不彻底或解毒产品性能不佳导致余毒残留等水质问题,河蟹上岸多出现在上风口处;
②底质毒素
a、清塘药物毒素残留严重;
b、底质恶化,有机质及泥皮毒素的大量释放。
螃蟹[螃蟹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中毒时的撑爪、掉爪现象
3、如何区分中毒上岸还是应激上岸?
①上岸时间
应激上岸一般发生在夜里,白天少见;中毒上岸即使是白天螃蟹也不下水。
②螃蟹反应
中毒现象的螃蟹反应迟钝,并出现撑爪、掉爪现象。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的螃蟹一般反应敏捷,遇灯光、声音迅速逃跑。
4、应对措施
①环境应激
绝大多数由于水质清瘦引起,建议使用泡肥方案(藻生元10亩•米/桶+黑精灵10亩•米/包)肥水,特别是*雨天之前肥水,可使水环境保持稳定,*雨天不浑浊,减少对蟹苗的应激。已经出现应激上岸的塘口,立即泼洒201和应激灵,用量均为4-6亩•米/瓶,粒粒氧2-3亩/包,可有效缓解上岸的情况。
②中毒现象
首先应当立即排出毒水,大量引入新水。这时候不要考虑换水造成的应激,降低毒害才是首要措施。过水2-3次后,使用底倍健1-2亩/包解底毒,201使用3-4亩/瓶解水毒,连用2-3次可有效缓解螃蟹中毒上岸现象。
来源:海大农牧(微信号:haid0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