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球虫病是一种对家禽肠道有损害的寄生虫病。]是常见的一种禽寄生虫病,致死率非常高。为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养鸡人需了解球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与防治措施。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该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
鸡球虫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
一、流行特点
1、本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小鸡,15~45日龄内易感,11日龄内很少发病。现在,本病的发生日龄有提前趋势。成年鸡一般都获得较强的免疫力,成为病原的携带者,亦即传染源,故雏鸡和成鸡不应混养。
2、本病的传播途径为经口吞食。当饲料、饮水或垫料及污染的地面被卵囊污染后可引起感染和疾病的流行。
3、鸡从吞食感染性[感染性,是指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能够侵入人体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卵囊到排出新一代卵囊时间为7天,第8天为卵囊排出高峰期,第9天减少。如无重复感染,第21天绝大多数卵囊排出体外,剩余卵囊可持续排出直至7个月后。
4、球虫病多并发或继发其它肠道疾病,如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等。大量实验证明,无特定病原(SPE)鸡群感染鸡球虫后其临床症状轻微,几乎不出现死亡,如无重复感染,病鸡均可自愈。由于球虫造成肠上皮细胞的损伤,扰乱了胃肠道[《胃肠道》是2009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建平、许月梅。]内环境,打破了原有的菌态平衡,一些条件**原菌大量增殖形成并发病和继发病。这些并发病和继发病是造成病情恶化、鸡群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
5、气温在20~30℃的*雨季节本病多发。
6、潮湿、拥挤、*暗不洁的鸡舍,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k和饲料调配不当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二、临床症状
病雏多呈急性经过,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头颈蜷缩,闭眼呆立,羽毛松乱,喜欢拥挤。食欲不振[定义食欲不振是指进食的**降低。],饮欲增加,嗦囊充满液体。下痢,排出血液浓厚的稀粪。后期食欲废绝,两翅下垂,共济失调,倒地痉挛死亡。病程6~10天。死亡率50%以上,严重病鸡群死亡率可达。
3月龄以上鸡多为慢性经过,食欲不振,间歇性下痢,有时粪便中混有血液。贫血,发育迟缓,进行性消瘦,病程可达2个月。
三、病理剖检
柔嫩艾美耳球虫病变主要在盲肠。盲肠内含有大量血液、血凝块。后期盲肠壁增厚、变脆,内含带血豆腐渣[梧州地方著名小吃,已有几百年历史。]样物质。盲肠外观变粗、缩短、樱桃红色。
毒害艾美耳球虫病变在小肠,特别是在十二指肠。小肠变粗、缩短,肠内鼓气,肠粘膜呈粉红色,有出血斑点或灰色坏死,肠内容物为带血的豆腐渣样。慢**例肠粘膜上可有白色粟粒大小的结节。
四、临床诊断
1、盲肠或小肠等局部肠段出现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脆性增加。
2、贫血、腹泻、便中带血,有时为鲜红色。
3、粪便或肠粘膜涂片,滴加1滴**饱和盐水,加盖玻片镜检查卵囊。
五、防治措施
1、由于球虫抗原的阶段性和多样性,虽然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还没有理想的商业**。
2、舍内外环境卫生的控制在本病的预防中极为重要。杜绝卵囊污染舍内,不给卵囊发育成感染性卵囊的机会。
3、保证饲料营养全面、,特别不应有维生素A、K缺乏的现象。治疗期间,维生素A、K应倍量或更高剂量添加。
4、顶防用药应交替换药。制定用药计划,几种药物交叉使用,即所谓的“穿梭用药”,防止抗药性[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产生。
5、治疗用药物很多,但治疗药物应不与预防用药物类同。
球虫病防治用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用药时应“穿梭用药”,以防抗药性产生。
2、多数药物在肉鸡上市前1周应停药。
3、磺胺类药物使用不宜超过5天,否则抑制蛋鸡产蛋。
4、应联合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并发症和继发病的产生。
5、现多见口服青霉萦治疗球虫病的报导,此事应深思。因为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对球虫无效且青霉素在动物胃肠道内极易被破坏,其在盲肠中的浓度仅为口服浓度的0.3%~0.5%。青霉素治疗鸡球虫病可能的原因是:①无重复感染时,病鸡自愈;②抗球虫药物的作用;③超剂量使用时抑制肠道内革兰氏阳性菌的增殖,如魏氏梭菌等,保持其菌态平衡,抑制并发病的发生。实际上,使用青霉素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