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以后很多鸡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秋季养鸡,在日常治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应多加留意。深秋后,天气逐渐变冷,还要做好鸡舍[鸡舍是指鸡栖息的地方,按饲养对象分,有核心鸡舍、种鸡舍、育雏鸡舍、育成鸡舍、蛋鸡舍、肉鸡舍、环境安全型畜禽舍鸡舍等。]的御寒保温。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总结了秋季养鸡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秋季养鸡技术
夏秋季节交换时肉鸡的管理方案
1、温度是育雏阶段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大效益。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疾病和打堆死亡。判断方法有:一是把温度计[温度计是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 数字温度计。]悬挂在与鸡同一高度处测温,秋冬季育雏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据鸡的反应,这也是养殖户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温度过低时鸡只尖叫聚堆,温度过高时鸡只则分散并有喘息,温度合适鸡只分布均匀。也可采取温度计和感官相结合判断温度是否适合。
2、肉鸡的饲养要特别注意垫料的干爽、清洁。育雏期好用禾杆做垫料,较干爽,利于提高温度;中大鸡阶段温度低于18℃应加厚垫料以增加温度。
3、鸡舍空气新鲜,可以避免呼吸道病的发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灰尘都能影响鸡的健康,甚至引起死亡。鸡舍中厌气菌分解粪便和含氮有机物产生氨气,鸡舍内氨气浓度在15×10-6时,人就感到不适,所以应在不降低正常室温的前提下通风,减少鸡舍内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含量。
4、减少应激反应。过大的声音,转群,接种**,天气突变、断喙等对鸡是一种****,常可引起发病。在饲养期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抓鸡和惊扰。转群、接种**、断喙前应该投放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处理好因气温下降带来的冷应激。
5、密度过大会造成鸡的生长不平衡,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多,特别在秋季,湿度大,鸡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球虫,葡萄球菌等,并可使疾病流行加快。所以,肉鸡一般要控制在每平方米10只左右。
秋季鸡的养殖技术
1、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对那些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隔离检查。
2、加强营养。入秋后冷暖空气交替,对于经过较长时间产蛋的母鸡,身体疲劳,若管理不慎,极易停产换羽,此时要增加日粮的营养水平,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配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保证每只鸡都有适宜的位置,吃足饮足。
3、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使鸡舍内的小气侯变化幅度不太大,减少日夜温差。对于舍外放养的肉鸡白天温度过高时,要把鸡赶至树荫下或凉棚内,晚上气温低时,赶鸡入舍。
4、补充人工光照。蛋鸡在自然光少于12小时,尤其在9月下旬后,需增加人工光照1至14小时,分早晚二次补充,较为方便。而光照对肉鸡来说,只需提供便于采食、饮水的照明即可,每天光照一般为8-14小时。
5、控制密度,合理分群。根据日龄、饲养和通风条件等,一般地面散养的适宜密度为1-20日龄每平方米30-25只,21-40日龄每平方米20-15只。视日龄、鸡舍大小及时合理分群。
6、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7、“全进全出”制度。一般是根据鸡舍容量,各栋鸡舍的鸡群要依次出售,然后净场2周以上。在此期间实行整栋鸡舍及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鸡舍周围的环境消毒。
秋季注意鸡病的防治
秋季正是禽霍乱、住白细胞[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原虫病、呼吸系统[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的总称。]疾病等常见病多发季节,所以做好鸡病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气温的突然变化会使鸡体的免疫力降低,一些条件性疾病也容易在此时发生。
由巴氏杆菌引起的禽霍乱是农村常见的疾病,由吸血昆虫(如蚊子)传播的住白细胞原虫病、由败血霉形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由血杆菌引起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鼻炎也都是这个时期的常见病,其他一些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也往往是在此时期被感染的。
为了预防疾病,这个时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能的中草药制剂。
秋季养鸡技术就介绍到这里,经过前期连续高温的影响,进入秋季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以上是对其中几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