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洪市普文镇曼井缅村一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养殖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面积10亩,平均水深1.1米,水源为河水。底泥厚30~40厘米。暂时没有安装增氧机。2014年4月19日全塘用120千克生石灰清塘,5月12日放养规格为450尾/千克的罗非鱼鱼苗7万尾。放苗后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和硬颗粒饲料。放苗时水深50厘米,放苗后每天注水,发病前一直没有施肥和用药。发病时鱼种体长约10厘米。

  5月17日发现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罗非鱼十几尾,当时没有引起注意。5月18日死亡约2500尾,到现场观察池塘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浓绿色,透明度约20厘米,水温26℃。中午11点用简易测试盒测水,表层水pH值9.0,氨氮和**酸盐未检出。渔工说这天在池边水中走时明显感到池塘底部发臭,以前没有这种现象。

  检查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有的鳃盖内缘充血,鳃丝局部充血或贫血、呈“花鳃”,鳃丝肿胀,黏液增多、挂泥。镜检4尾病鱼鳃丝都有大量[基本信息    【词目】大量   【 拼音】dà liàng    【英译】[A flock of;A quantity of;Many;Mass;Great deal] -daliang

]

鳃霉菌

[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无较大的子实体。]

池塘养殖罗非鱼鳃霉病诊断一例

和少量车轮虫寄生,鳃霉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

生长在鳃丝间,用镊子适当捣烂鳃丝后可见很多内部有大量孢子的分枝菌丝。当日下午外泼“水霉净”和聚维酮

[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高效粘合性的聚合物,主要作为固体制剂湿法制粒的粘合剂。]

碘。5月19日死亡20多尾,外用多元有机酸调水和溴氯海因缓释片剂改良底质

[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

。5月20日基本无死亡。

  分析:1.临床上很多鱼病诊疗人员把鳃丝上的黑色素

[黑色素是一种生物色素,是酪氨酸或3,4-二羟苯丙氨经过一连串化学反应所形成,动物、植物与原生生物都有这种色素。]

细胞错误地诊断成鳃霉菌丝,与黑色素细胞相比,鳃霉菌丝体积更大,粗细较均匀,低倍镜下可见菌丝内有大量孢子,有时可见菌丝呈半透明状。而黑色素细胞一般呈黑色星芒状,粗细不均匀,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只有在高倍镜下可见。

  2.鳃霉病

[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主要发生在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多的水质污浊的池塘,云南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的特殊气候条件很容易导致池塘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

在夜晚垂直对流而造成“泛底”,底部大量脏污进入水体使水体有机质增多,本病例池塘底泥较厚,河水水源有机质也较多,放苗后又投喂大量粉状饲料,水质、底质恶化较快,为鳃霉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3.在云南省罗非鱼疾病诊断过程中,发现多例池塘养殖的罗非鱼苗种发生鳃霉病后大量死亡,罗非鱼也是鳃霉病的易感鱼类之一,特别是苗种培育阶段。

  4.以前认为鳃霉病治疗困难,从该病的治疗实践经验看,中药制剂配合聚维酮碘有效果,用药后死亡量大幅下降。发生鳃霉病的池塘水体脏污,往往车轮虫等纤毛虫病同时发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处理该病时要注意同时调节水质和用**剂改良底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作者:广东广州市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唐绍林李维茹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