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反刍(chú)俗称倒嚼(dǎojiào),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兽疫的危害有多大?养殖户如何防范羊小反刍兽疫?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疾病,被感染的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都比较高,发病时会出现眼红、咳嗽、体温低、腹泻、血便等症状,死亡率达70%以上,一下为大家详细介绍羊小反刍兽疫:
羊小反刍兽疫的危害
一、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
山羊和绵羊是该**的主要自然感染宿主,大羚羊、野山羊、岩羊等野生小反刍种类动物以及亚洲水牛、亚洲骆驼等也易发生此类疾病,该**主要流行在亚洲中部、非洲西部地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山羊比绵羊更易感染此类**,在临床中表现的症状更加严重;不同品种的山羊对该**的易感性[易感性是指人和动物对某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感染受性的大小,是指—由遗传基础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日龄的羊,其易感性也有差异,2-18月的幼羊比成年羊更易感,吃母*的幼羊具有较强抵抗能力。
该病主要通过动物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接触而感染,患病羊的粪、尿及口腔或鼻液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该**。
二、**的分布及危害
该**于1942年首次在西非地区的象牙海湾发现,主要分布在非洲国家部分地区,当今几乎遍布在所有中东、西亚地区以及南亚国家,在我国的周边地区都有该病发生。1992年,约旦在绵羊和山羊体内发现该**;1993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此类**,同年以色列也第一次报道了此类**;2007年,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了此类**,2013年底,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该病,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了该病。
该病往往呈地方流行,该病爆发性流行后,会出现几年的缓和期,羊群一旦爆发此病,感染严重的羊的症状会出现眼睛发红、咳嗽、呼吸困难,随后体温降低,排出含有血液水样式的粪便,身体感觉明显的脱水现象,后期出现腹泻,严重消瘦,死亡率在70%-80%。通过该病的发病地区初步可以得知,该病主要分布在全球比较贫困的地区,这对羊养殖业乃至畜牧业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说控制羊小反刍兽疫对于消除贫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防范羊小反刍兽疫?
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上的“预防为主”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措施。]
对于此类疫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其预防措施主要以**免疫为主,当前主要使用羊小反刍兽疫活**,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只羊颈部肌肉注射1ml,免疫后抗体保护长时间可达36个月。如果发现有羊感染此病,根据目前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规范,不得进行治疗,需上报相关兽医部门,立即对感染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亦称安全化,是将废物内的生物性或者化学性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或安全化处理·例如,利用焚烧化处理化学法,将微生物杀灭,促进有毒物质**或分解。]处理。其次做好综合管理,对于新引进羊需经过一段时间隔离观察后方可混群饲养;对于粪便要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之后才能运出粪场;病死羊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意抛弃、出售或者食用;严格场内人员进出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和通风,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季节交替时节可在进行预防性投药,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二、严格消毒措施
在羊养殖过程中,制定科学规范的消毒管理制定,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例如在羊活动通道、圈舍周边、粪便收集处以及使用后的工具,选择无毒或者低毒消毒药[消毒药,中药名。]每周进行一次消毒;针对每一批羊出栏之后,要对羊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经过5-7天才方可引入新羊;工作人员的衣物鞋帽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浆酸性与碱性的消毒剂同时使用,要定期更换不同消毒药物。其次在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内科学设置消毒设施设备,例如:在养殖场门口设置一个消毒池,消毒池大约长4米,宽度可以与大门相同,2-3米适宜,在里面添加消毒液或消毒粉,消毒药定期更换,这样才能保证消毒药有效;一般也可以选择石灰或2%的火碱等,可用于出入车的消毒;在门口旁的人员消毒通道,在其顶部、通道两侧安装紫外灯,在通道地面放置消毒垫,可用2%的过氧乙酸制剂、火碱、百毒杀等对出入的人员进行消毒。
以上就是“羊小反刍兽疫的危害,如何防范羊小反刍兽疫?”的具体内容了,小反刍兽疫会对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从而让养殖企业及养殖户蒙受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争取将疫情控制在未发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