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是羊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毒血症[毒血症是全身感染的一种类型,是指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病原菌不入血。],以肝脏的坏死为特征,故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因病死羊皮下血管充血,以致皮肤发黑,俗称黑疫。那么,羊黑疫疾病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本文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羊黑疫的防治,内容如下:
羊黑疫的防治
羊黑疫的病原
病原诺维氏梭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屑,为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本菌严格厌氧,可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根据本菌产生的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是细菌毒素的一种。],通常分为A、B、C3型。A型菌主要产生α、β、γ、δ等4种外毒素;B型菌主要产生α、β、η、ξ、θ5种外毒素;C型菌不产生外毒素,一般认为无病原学意义。
羊黑疫流行特点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多。发病羊多为营养佳良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
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羊黑疫临床症状
羊黑疫的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及其相似,病羊主要呈急性反应,通常来不及[来不及属于词语,意思是因时间短促,无法顾到或赶上。]表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少数病例呈慢性经过,可拖延1—2天,病羊主要表现为掉群,不食,反刍停止,精神不振,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达41.5,后昏睡而死。
羊黑疫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着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即由此而来)。**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但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凝固性,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相变过程。]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这种特征性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羊黑疫预防方法: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5毫升。
发病时,迁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羊黑疫治疗方法:
1、含有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安泰牧业)羊康每瓶200体重。
2、病程缓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肌肉注射,80-160万单位,每天2次。
3、抗诺维梭菌血清,肌肉或皮下或静脉注射,50-80毫升,连用1-2次。
羊黑疫的防治本文就介绍这么多,希望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由于羊黑疫病程极短,病羊常来不及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用青霉素或抗诺氏梭菌血清治疗,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