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评价国画的标准是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的美)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齐白石都把九十岁了,可他的话依然是气韵生动,笔力遒健,章法独具,换别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说,齐白石的画六法具备,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中国人的美学观点;以自然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在街上的女人,这样风格的已经非常少了! 中国书画,书法是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你就不懂中国的艺术!丰子凯的画非常简单,但是,大家为什么非常喜欢他,一个是意境,还有就是纯厚的技法!
前几天范增在说,画画主要还是技术的磨练!这个应该非常正确!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表达出来! 简单说,中国画的“意境”说其实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禅”很有关系。尤其是如齐白石那样的“文人画”更甚。离开了“禅”的意境追求,恐怕这幅画的“中国特色”就丢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这个“禅”意的矛盾审美标准限制,中国画在大部分的题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这是“传统”国画的致命伤。不改革,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 个人以为,当代是不可能出大书法家和大国画家的,因为现在主流书画界的人,心思都太势利,太小器,缺乏坚守和境界,当然也不愿下苦功夫,无论是人的境界还是笔墨的水平,都太水。
有几个有些趣味的,却只是在故纸堆里找僵尸气,令人作呕,而那些曾经大肆流行的所谓流行书风,就是胡闹,不提也罢。 中国的美术界文化程度普遍低。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如此。从进人的那一关开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就决定了以后的产品:虚狂和低格调。所以,中国的美术匠气十足,盲目跟风。和传统的小家子的文人画品味一脉相连,那怕现在他们能熟练地操作西画技巧。中国人的画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表层,也就很不错了。无疑,齐白石的画是做到了这一层的。至于涉及深层审美意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个圈子天生的缺少这种底气,因为这是由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决定了的。
西画和国画审美意识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学精神,后者求意,反映的是传统文人的情调。
西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所代表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识所望尘莫及的。比加索说的话不能太当真。 绘画的本质就是复制自然。因为自然的美是绘画技术所不能完全再现的,西画同样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国画了。另外,摄影艺术也同样做不到。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一种自我的包装,当不得真的,所以,从纯价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画肯定高于写意的国画,因为那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国画本质上也是复制自然,只是技术手段比不上西画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写意,正因如此,国画框框套套太多,已脱离了绘画的本质,成为国画自身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品味所决定的,如看国画就看字这种论调就一种。抛弃纯价值尺度,国画作为一种小家子气的画种有它特定品味和审美受众,也算是一种风格,从这点上讲,有其自身独特性,可以成为与西画并例的一种风格,仅此而已 我也反对“西方中心论”还张之洞那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下贴些大师的作品,细细品味吧!
中国传统绘画评价采用哪四品?
神品、逸品、妙品、能品
中国画的“六法”是指什么?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法 (中国绘画术语之一)
如何欣赏中国画?
一幅中国画,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必须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才会有较高的鉴赏力。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画受中国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不要求像照相那样非常逼真,而是借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半是物,一半是我”。通过画面传给人一种深沉、一种苍茫、一种宁静、一种生机……一种无言的会意。西方绘画是大自然的再现,而中国画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融入了自我的再创作。
除了这种深层次的欣赏之外,还有画面的欣赏。一般的衡量标准,一是笔墨雄健、精湛,不造作,不含混,脉络清楚,气势旺盛,大胆下笔,细心收拾。二讲立意要新,有**,有生气,能够第一眼就抓住人心,使人看过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三是布局要奇,从全局着眼,细处着手,虚实相间,繁简相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四是造形要美,要有神韵,有灵气,比描写对象更高更美。切忌形似华美,内容空洞。最后,画中所配的诗文、书法、印章皆应与画面协调统一,浑然一体。
中国画的发展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画。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欣赏中国画,不能仅以自己的好恶或从狭隘的角度去评价。中国画博大精深,许多地方要靠领悟,靠感觉,靠意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齐白石都把九十岁了,可他的话依然是气韵生动,笔力遒健,章法独具,换别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说,齐白石的画六法具备,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中国人的美学观点;以自然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在街上的女人,这样风格的已经非常少了! 中国书画,书法是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你就不懂中国的艺术!丰子凯的画非常简单,但是,大家为什么非常喜欢他,一个是意境,还有就是纯厚的技法!
前几天范增在说,画画主要还是技术的磨练!这个应该非常正确!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表达出来! 简单说,中国画的“意境”说其实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禅”很有关系。尤其是如齐白石那样的“文人画”更甚。离开了“禅”的意境追求,恐怕这幅画的“中国特色”就丢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这个“禅”意的矛盾审美标准限制,中国画在大部分的题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这是“传统”国画的致命伤。不改革,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 个人以为,当代是不可能出大书法家和大国画家的,因为现在主流书画界的人,心思都太势利,太小器,缺乏坚守和境界,当然也不愿下苦功夫,无论是人的境界还是笔墨的水平,都太水。
有几个有些趣味的,却只是在故纸堆里找僵尸气,令人作呕,而那些曾经大肆流行的所谓流行书风,就是胡闹,不提也罢。 中国的美术界文化程度普遍低。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如此。从进人的那一关开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就决定了以后的产品:虚狂和低格调。所以,中国的美术匠气十足,盲目跟风。和传统的小家子的文人画品味一脉相连,那怕现在他们能熟练地操作西画技巧。中国人的画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表层,也就很不错了。无疑,齐白石的画是做到了这一层的。至于涉及深层审美意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个圈子天生的缺少这种底气,因为这是由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决定了的。
西画和国画审美意识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学精神,后者求意,反映的是传统文人的情调。
西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所代表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识所望尘莫及的。比加索说的话不能太当真。 绘画的本质就是复制自然。因为自然的美是绘画技术所不能完全再现的,西画同样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国画了。另外,摄影艺术也同样做不到。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一种自我的包装,当不得真的,所以,从纯价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画肯定高于写意的国画,因为那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国画本质上也是复制自然,只是技术手段比不上西画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写意,正因如此,国画框框套套太多,已脱离了绘画的本质,成为国画自身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品味所决定的,如看国画就看字这种论调就一种。抛弃纯价值尺度,国画作为一种小家子气的画种有它特定品味和审美受众,也算是一种风格,从这点上讲,有其自身独特性,可以成为与西画并例的一种风格,仅此而已 我也反对“西方中心论”还张之洞那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下贴些大师的作品,细细品味吧!
跪求~关于中国画的论文~最好是对某一个画家的分析或是某一幅作品的赏析……3000-4000字
古人喜欢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分析成败因素,这种分析当然是有相当道理的。三个因素中有主观有客观,天时和地利是客观因素,人和是主观因素。天时不可通过人力改变,地利则可以通过人力改变,可以从不利的环境迁移到有利的环境,但改变地利因素的人力实际上就是人和,因此有时候地利和人和的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准确区分,除出生地不能改变以外,多数情况的地利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人和作用的结果,通过主观的选择,占据了地利,地利一旦被占据,当然对成功产生作用。人们在分析地利时,容易忽略背后的人和因素,而把地利当作纯客观的东西。下面,我以徐悲鸿、刘正成、刘炳森、张海等人为例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论进行分析。
一、徐悲鸿
徐成为大师(更准确点应叫画坛领袖)当然有天时因素,封建王朝被**,平等自由的提倡,思想的自由和解放,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等等,无疑是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这就是几百年难遇甚至几千年都不曾有过的天时。
徐成功地利因素比较复杂。在文风鼎盛的江南出生、成长,为徐早期的艺术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因素,在学习环境这一点当然是地利因素,以后徐到上海、巴黎、北京等地,虽然都是搞艺术的好地方,但到这三个地方的前提是个人的选择和能力,也就是人和因素。从宜兴到上海和从宜兴到天津,除路途有远近外,没有什么差别,假如徐选择到天津从艺,较之上海徐的发展肯定有限。可见主观选择多么重要,而主观选择本身能够实现的前提是眼光和能力,无眼光会选错,有眼光没能力则要滚蛋,徐有眼光有能力,所以他选择上海、巴黎、北京,同时他又有能力,所以他能够留在上海、巴黎、北京,在巴黎还能获得军阀的奖学金。当然由于上海、巴黎、北京等地的地利因素,又使他如鱼得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徐成功的人和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把人和当**脉关系是片面的,个人的才华、性格、能力、品德都是人和的构成要素,有了这些当然会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会结交社会高层,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光看到康有为对他提携,军阀给他出资留学,以为是这些偶然的人脉关系玉成了徐悲鸿,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徐之所以成为艺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远见、热心、社会活动能力强、爱国等超出时辈的综合能力是主要因素,离开了他的综合能力而谈地利和人脉关系是片面的、肤浅的。
二、刘正成
刘正成从四川被掉到中国书协,靠的是天时和人和。
当**结束,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书法热也刚刚兴起,书法开始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和重视,这对于当时万马齐喑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就象关在圈里好几年的牛犊子,正当前途灰暗,即将老死于槽枥之间的时候,***哗地把圈门打开,这就是天时。
有了这个天时,打开了这个圈门,谁体格好,谁离圈门近,谁就能先冲出去。舒同这帮老牛们离圈门近,占有地利,先冲出去了,冲上一个小山头,就连呵斥带喘了,于是需要一个体格好的牛犊子替他们冲锋陷阵,北京的牛犊子离圈门近,但体格好的没有,上海离圈门也不远,有一个体格好点的牛犊子周志高,比别人冲得远点儿,也不行了,所以周有天时、地利,没有人和。
近的没有,只好选远的,刘正成这个远居四川的牛犊子纳入官方视野。他人聪明,字写的好,会写小说,懂编辑,有组织能力,这正是冲锋陷阵的上佳人选,于是不占地利占人和的刘正成进了书法的权力中心。
在他到书协的前期,天时没变,人和没变,他又有了地利,所以他能呼风唤雨,后来形势就变化了,一方面,书法经过20多年的粗放发展,一些矛盾开始显现并激化,同20年前比天时已经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书坛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路诸侯的实力有了空前的增长,在京的刘炳森等人的能量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此消彼长,刘正成原有的地利、人和优势不再明显,原来病病歪歪的牛犊子开始生龙活虎地满山跑了,刘正成还能守着整个山头吃草吗!
好在刘正成的身子骨还比较硬朗,虽然天时地利不占优势了,但有人和在,所以划一块水草丰美的地安安稳稳有滋有味地吃下去还没有问题。
三、刘炳森
我在《好友梦见了刘炳森》一文中已经用很大篇幅分析了他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这里补充一下。
同刘正成(小刘)比,刘炳森(大刘)在天时方面是一样的,这好理解。小刘在四川,地利当然不如大刘,但地利不如人和,当时小刘在综合才能方面确实比大刘强,所以小刘能胜出。
后来为什么大刘盖过小刘了呢,人和的原因。小刘一直在书协、文联一脉挣扎,人和方面没有大的改观,反倒引起了一堆龌龊。而大刘另辟畦径,由青联至政协,在人和因素中增加了一个最重要的砝码地位和权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小刘的前面,再加上其他因素,大刘就必然胜出了。
二刘之间,成也人和,败也人和。
有一句话,叫做“活着就是真理”,活着才能谈得上天时地利人和,人死了天时地利人和统统没用,大刘在经过漫长的等待迎来了他的天时、地利、人和,却没有进行高峰体验的命,令人唏嘘!
四、张海
书协**的人选,舒同那样会写字的**没有了,启功那样会写字的大师没有了,沈鹏那样会写字的学者找不到第二个了,邵宇、张飙那样的外行一大堆但试过两遍了不成功,刘正成影响力大曾是个人选但被搞掉了,板上钉钉的刘炳森天不假年,还有谁呀,没谁了,在各路诸侯中选吧!
这就是张海的天时!差一步都不行,两年前他梦都不能梦到。
张海没有地利,北京、浙江、江苏、辽宁、山东等等,河南比他们未见太大的地域优势。
比起各路诸侯来张海具有一定的人和优势,这一点细说容易得罪人,就不说了。
五、白谦慎
说到天时地利人和,我又想起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白谦慎!
白出道早,八十年代就名满天下,还是北大国际**专业毕业,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他要是留在国内,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肯定是当今书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但他去美国了,对书法而言,他地利没了,人和没了,在八九十年代通个国际长途都需要高额费用,看本**杂志都得等上两个月,他怎么维持他的人脉呢。而白在美国的这些年,正是国内书法家地位、收入、名望大幅上升的时期,与他同时出道的、比他晚的很多都成了名利双收的大腕小腕,他老人家却还在美利坚的图书馆里查资料呢
好在这几年白先生在美国宽裕了,通讯也便捷了,白又有出众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的思维,人脉开始聚拢,地域可以跨越,所以他影响力又开始迅速回升!
浅析:如何欣赏和评价国画
欣赏和评价国画的优劣的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的“六法”,这是千百年来被绘画界和书法界所公认的。哪六法呢:“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齐白石都把九十岁了,可他的话依然是气韵生动,笔力遒健,章法独具,换别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说,齐白石的画六法具备,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及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小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这些中国画欣赏和评价的语义,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国画的精髓。
中国人的美学观点;以自然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在街上的女人,这样风格的已经非常少了!
中国书画,书法是基础,没有书法的基础,你就不懂中国的艺术!丰子凯的画非常简单,但是,大家为什么非常喜欢他,一个是意境,还有就是纯厚的技法!
前几天范增在说,画画主要还是技术的磨练!这个应该非常正确!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表达出来!
简单说,中国画的“意境”说其实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禅”很有关系。尤其是如齐白石那样的“文人画”更甚。离开了“禅”的意境追求,恐怕这幅画的“中国特色”就丢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这个“禅”意的矛盾审美标准限制,中国画在大部分的题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这是“传统”国画的致命伤。不改革,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
个人以为,当代是不可能出大书法家和大国画家的,因为现在主流书画界的人,心思都 太势利,太小器,缺乏坚守和境界,当然也不愿下苦功夫,无论是人的境界还是笔墨的水平,都太水。
有几个有些趣味的,却只是在故纸堆里找僵尸气,令人作呕,而那些曾经大肆流行的所谓流行书风,就是胡闹,不提也罢。
中国的美术界文化程度普遍低。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如此。从进人的那一关开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就决定了以后的产品:虚狂和低格调。所以,中国的美术匠气十足,盲目跟风。和传统的小家子的文人画品味一脉相连,那怕现在他们能熟练地操作西画技巧。中国人的画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表层,也就很不错了。无疑,齐白石的画是做到了这一层的。至于涉及深层审美意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个圈子天生的缺少这种底气,因为这是由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层次决定了的。
西画和国画审美意识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学精神,后者求意,反映的是传统文人的情调。
西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所代表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识所望尘莫及的。比加索说的话不能太当真。
绘画的本质就是复制自然。因为自然的美是绘画技术所不能完全再现的,西画同样也做不到,更不要说国画了。另外,摄影艺术也同样做不到。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一种自我的包装,当不得真的,所以,从纯价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画肯定高于写意的国画,因为那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国画本质上也是复制自然,只是技术手段比不上西画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写意,正因如此,国画框框套套太多,已脱离了绘画的本质,成为国画自身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品味所决定的,如看国画就看字这种论调就一种。抛弃纯价值尺度,国画作为一种小家子气的画种有它特定品味和审美受众,也算是一种风格,从这点上讲,有其自身独特性,可以成为与西画并例的一种风格,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