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成都的水利特点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至今还有什么重要价值(概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原理)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至今还有什么重要价值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山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而当洪水退去后,留下沙石千里毁坏了良田。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人民(包括他的儿子)修建了庞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利用岷江的水脉水势,实现了无坝引水、防沙泄洪、多级分流、自流灌溉,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变害为利,使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灌区,成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系统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上世纪末,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这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飞沙堰)和自动控制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
鱼嘴:因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一分为二,成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作用是分洪减灾、分流灌溉。
飞沙堰:位于内外江之间,其作用首先是自动泄洪,洪水期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上自行溢出,回归外江。另一作用是“飞沙”,飞沙堰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回流,旋动的水流将水底的泥沙扬起带过堰顶流入外江,故名飞沙堰。
宝瓶口:开凿于玉垒山山脊上,因它形似瓶口而得名。其作用:一是引水。它是内江进水的咽喉;二是限流。由于瓶口口径限制,过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在瓶口前产生壅水,使得洪水只能从飞沙堰上流回外江,而不会流进灌区造成水患;三是排沙。壅水现象使得大部泥沙通过飞沙堰排出,少部分泥沙停留在固定的一段河道内,便于枯水季节集中清除。
都江堰的无坝引水“生态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的最佳典范。
都江堰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的特点是什么?
都江堰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点。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以此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点。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
成都有哪些河流?
1、府河,与南河于合江亭合为府南河,府河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
2、白沙河,成都市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因其下游河沙泛白而得名。其全部流域都位于成都都江堰市境内。白沙河年均径流量15.8立方米/秒,水能资源丰富,径流年际变化较稳定,水质也较为清澈,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3、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先为走马河,至郫县称清水河,至成都西郊称南河,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
4、沱江,长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绵竹市断岩头大黑湾。南流到金堂县赵镇接纳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条上游支流后,穿龙泉山金堂峡,经简阳市、资阳市、资中县、内江市、自贡市、富顺县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
5、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传统上以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的一支为岷江正源,但实际上,其西支大渡河从河源学上才是正源。
扩展资料:成都水资源:
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千米/平方千米;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
成都地处岷江流域中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都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特点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扩展资料地理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翠月湖,紫坪铺等。
重点工程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的地理位置优势环境及民俗文化
成都市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 ′~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万亩。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距东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属内陆地带。
成都市的民俗文化是新津县的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部分地区讲东北官话;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等区和各个县市的少数乡村讲客家语,以市郊洛带镇为中心的周边十几个乡镇最多。蜀绣又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