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上海地区有什么剧种名称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上海的代表剧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上海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上海代表戏曲剧种:
1、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2、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是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解放后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两人或多人,腔调来自民歌小调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也有自编的一些曲调。
3、浦东说书
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4、独脚戏
流行于上海、江苏(苏南)、浙江一带,以吴语方言演出,一般由一人或两三人演出,生动滑稽,是一种新型的传统曲艺曲种。
5、滑稽戏
上海一带的地方戏剧剧种之一,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上海戏剧代表剧种有哪些
沪剧、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独脚戏、滑稽戏等。
1、沪剧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2、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是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解放后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
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两人或多人,腔调来自民歌小调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也有自编的一些曲调。演唱朴实、活泼,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表演者自击用檀木或枣木制成的“三巧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曲目都是短篇。
3、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
4、独脚戏
曲艺的一种。一般由一人或两三人演出,生动滑稽,近于北方相声。流行于沪 、杭等地。独脚戏是一种新兴的传统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江苏(苏南)、浙江一带,以吴语方言演出。
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到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滑稽戏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地方戏剧剧种之一,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 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2009年6月20日,滑稽戏(苏州滑稽戏)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浦东说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说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脚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滑稽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沪剧
上海的戏剧是哪一种?
大概有这几种吧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