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滑坡易发生在什么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山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 最经常发生滑坡?(山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 最经常发生滑坡)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山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 最经常发生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每年的梅雨季节,降雨时间长,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它是在哪几个月份

5-7月。根据维度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同。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
**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5月中旬入梅,6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夏至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辽西山地、冀北山地、华北太行山、陕西华山、四川龙门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此线以东的辽东、华东、中南山地以及**和海南岛等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物质组成和活动特点,可把我国泥石流概括为四个分布区: (1)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冰川泥石流为特色,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2)川滇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降雨泥石流占优势,泥石流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黄土高原泥石流分布区——以暴雨激发而成的黄土泥流为特色,但其暴发频率、规模和破坏强度均不及上述山区泥石流。 (4)华北和东北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暴雨或台风雨所引起的泥石流为特色,其暴发频率虽较低,但规模较大而来势迅猛。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

山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 最经常发生滑坡?

4.4.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地貌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区,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我国地貌第一、第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泥石流分布的格局,与滑坡、崩塌的分布格局一样,明显地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的控制,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许多时候、在局部地区也可以起到主导作用。

(1)地质构造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由于滑坡、崩塌灾害与泥石流灾害在山地多有密切联系,其地质构造对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与地质构造对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基本一致。大型、特大型泥石流集中分布区与区域地质构造以及断裂构造的关系,都与滑坡、崩塌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2)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由于滑坡、崩塌灾害与泥石流灾害在山地多有密切联系,与地貌格局对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基本一样,大型—特大型泥石流,多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与第二、第**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多级夷平面及河流高阶地十分发育的地貌特征,也为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特征可参见前述滑坡、崩塌灾害受地貌格局影响的有关论述。

(3)地层岩性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易于产生崩塌、滑坡的地层岩性也同样易于产生泥石流。

由第四纪残坡积粘土、亚粘土等构成的地层易于造成中小型泥石流的集中分布。这些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软岩,力学强度指标低,遇水软化,极易产生崩塌和滑坡,进而导致泥石流或泥流。前古生代至中生代片岩、千枚岩、页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盐岩、石膏等软岩出露区,由上部坚硬的石英岩、灰岩、砂岩、砾岩及玄武岩、花岗岩等和下部软岩组合的地层出露区,也是大中型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些岩性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与它们有利于发育滑坡、崩塌的机理相同。

(4)暴雨久雨天气及冰雪消融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大气降水既是泥石流活动的激发因素,又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因此泥石流多出现在丰水的年月,特别是多发生在大暴雨的年月。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地域、季节分布不均,变化很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季风气候影响和控制着我国泥石流分布的格局。我国东部、东南部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而西南隅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局部性暴雨多集中在西部山地。如1981年,四川、陕西和辽宁广大山区的泥石流活动,即是由这样的天气过程引起的。在我国西部发育现代冰川的山区,尤其具有海洋性气候的山区,发育海洋性冰川,由于冰川进退而形成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泥石流。

(5)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与泥石流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与泥石流的发育与分布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在山区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山地生态平衡,恶化山地自然环境,促进了泥石流发育。但人为因素引起的泥石流多呈点状分布。

综上所述,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是山地泥石流发育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仅在局部地区、某些情况下起主导作用。本次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的划分,应以主要控制因素的有关指标为判别特征(表4.4)。

表4.4 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4.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及各区的特征简述

根据上述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对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其结果如图4.2及表4.5所示。

表4.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续表

4.4.2.1 泥石流高易发区

(1)辽东-北京北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1)

包括辽东山区及环平原山前地带,北京北部密云、怀柔、延庆地区。

该地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

该地区泥石流群发性强、范围广、规模大、灾情重。沟谷型泥石流以大中型为主。泥石流灾害点12.4万处,泥石流密度7.9条/100km2,1960~2001年造成17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北京北山1950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和1977年的几次群发性泥石流,共造成213人死亡。

(2)湘南、桂北低山丘陵泥石流高易发区(H2)

包括湖南通道、城布经徐浦到桃源地区,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地区。

该地区属中、低山地貌,切割剧烈,坡陡沟深,最高海拔1890m,一般为400~900m,局部为高丘陵地形,地层岩性由岩浆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受台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为1600mm。

该地区发育大中型泥石流20余处,坡面泥石流上千处,矿渣泥石流分布较普遍。

(3)西宁-兰州泥石流高易发区(H3)

包括青海东部西宁、黄河上游,甘肃盐锅峡—临洮。

该地区海拔在1500~2500m之间,地形破碎,沟壑交织,以黄土梁和峁丘陵为主。岩体类型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土体主要为黄土,厚度30~400m不等。黄土结构疏松、湿陷性强。年降水量为400~600mm。

该地区泥石流密度为6~10条/20km,宝天线、天兰线灾害特别严重。

(4)西秦岭山地泥石流高易发区(H4)

包括甘肃西塞—岷县,舟曲—文县,礼县—两当,漳县—天水,环县—崇信。

南北秦岭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含西礼盆地、徽成盆地和天水盆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切割深度大于1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组和黄土为主。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在Ⅶ度以上。

该地区滑坡密度为10处/10km2,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泥石流以黏性为主,泥石流沟总数达5000余条。

(5)东秦岭-大巴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5)

包括陕西宝鸡渭河以北,宝鸡—长安,临潼—华*,凤县—太白,佛坪—宁陕,略阳—洋县,镇安—山阳,安康—**,平利—镇平县等。

该区海拔为1000~3000m,地貌类型复杂,山高沟深,相对高差大。山体多由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组成,断裂构造活动强烈,**破碎,残坡积分布广泛且结构松散,斜坡稳定性差。

该区滑坡、崩塌灾害较多。泥石流灾害以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东部的汉江**—白河段沿岸及东北部华山北坡较为突出。

(6)横断山东部高易发区(H6)

该地区以高、中山为主,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深切其间,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变质岩、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纬向、华夏、经向、歹字型及新华夏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又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为600~1400mm。

该地区滑坡密布,以巨型、大型滑坡为主,最大密度超过20处/100km2,平均10~20处/100km2。泥石流分布密度达5.34条/100km2。

(7)横断山西部-哀牢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7)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盈江、龙川江、元江、李仙江等奔腾于群山之中,地势北高南低,从以高山为主到以中山为主,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错分布。歹字型构造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400~2000mm,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气候垂直分带也很明显。

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且大多数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其密度为14.08条/100km2。

(8)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泥石流高易发区(H8)

该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夏秋季节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动断裂带发育,两岸地形陡峻、岩层破碎,冰川堆积物特别丰富,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又十分强烈。

在公路沿线和河谷地带常形成泥石流强烈发育带(区),川藏公路段是其全线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段,然乌—鲁朗间长约280km的公路沿线共有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沟140余条,年年都有泥石流暴发,经常酿成严重灾害。

4.4.2.2 泥石流中易发区

(1)长白山-太行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1)

包括黑龙江白山地区,辽宁千山—抚顺,辽西与河北北部,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地区,鲁东中低山地区。

该地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山体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

该区历史上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分布密度为1.57条/100km2。

(2)湘、赣、粤、桂低山丘陵泥石流中易发区(M2)

包括湘东南、赣西南、粤北、桂西交界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地层岩性由岩浆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受台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为1600~2000mm。

该区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型泥石流13处。

图4.2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图

图4.2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图

(3)浙江中低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3)

包括浙西北、浙中中低山区。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火山碎屑岩系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

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泥石流分布密度约2.24条/100km2。

(4)黄土高原泥石流中易发区(M4)

包括山西西部,陕北和陇中地区。

本区的黄土梁、峁及塬的边缘地区沟谷极为密集,山脚崩塌、滑坡十分发育,为泥流形成准备了地形条件和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本区降水多集中于7~9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形成泥石流。

本区坡面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均发育,且分布较广,活动较频繁。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9条/100km2。

(5)祁连山和黄河上游泥石流中易发区(M5)

包括湟水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和黄河上游。

祁连山东北坡及河西走廊一带的山地,岩性以变质岩、火成岩为主,黄土分布也较普遍,断裂密集,暴雨型和冰川型泥石流均较发育。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6条/100km2。

(6)秦巴山地泥石流中易发区(M6)

陕南地区。该地区的地貌自汉江沿岸向两侧依次为丘陵、低山、中山。秦岭中部为高山区,属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性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为800~1200mm。

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分布密度约3.43条/100km2。

(7)巫山-大娄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7)

本区跨重庆、鄂西、黔西的岭谷山地,以中低山为主,地形切割较强,地层以中生代红色碎屑岩岩层或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为主,年降雨量在1000~1400mm之间。

该地区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37处,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16条/100km2。

(8)天山山麓泥石流中易发区(M8)

包括新疆伊犁谷地、吐哈地区、南疆、大河流域和西昆仑山及其重要交通沿线。

新构造运动使天山上升强烈,断裂发育,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广泛,第四纪堆积物丰富,山麓地带还有黄土分布。冰川雪被面积较大。暖季暴雨较多。

滑坡、崩塌发育,有大中型泥石流32处。

(9)藏东南高山峡谷泥石流中易发区(M9)

包括藏东“三江”的中下游流域和桑日以东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南部喜马拉雅山区。

该地区暴雨型和冰川型泥石流均较发育。以坡面泥石流为主,高频、活动性强。

4.4.2.3 泥石流低易发区

(1)东部山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1)

包括长白山、鲁中山地、大别山区、江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地势上位于我国地势的第**阶梯。主要为新华夏系、纬向构造体系,中低山丘陵,有暴雨久雨天气。

(2)中部山地盆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2)

包括大小兴安岭、汾渭谷地、四川盆地东部、桂西地区。

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与第**阶梯的过渡地带。主要为新华夏系、纬向构造体系,中低山丘陵,有暴雨久雨天气。

(3)西部高原山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3)

包括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地区。

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属中-新生代强烈隆起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寒冷。活动断裂发育较广,大多数分布在主要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沿一些江河展布。活动断裂活动强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于10mm/a,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活动程度仅次于**地区。

滑坡最易发生在什么时期

下大雨

滑坡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

山体滑坡发生主要有如下因素:
1. 涂层土质疏松,其中,红土和黄土层之类的最容易发生;
2. 涂层含水量大,比如连续降雨或者别的方式,是的土层含水量大,流动性强;
3. 地势较高,落差较大,

云南山体滑坡造成了8人遇难,山体滑坡前会有哪些征兆呢?

山体滑坡前会有很多异常的事情发生、动植物异常等等征兆

征兆一是出现很多异常的事情

山体滑坡前会突然发现,这个山坡会有小石头掉落,还有附近的很久没有出水泉水既然有水了,更神奇的是水井会突然没有水了,就这样干枯了,或者是井水的水位突然变高了很多,根本不正常。

路过山坡的时候,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山坡前有纵向放射状裂缝,就给人一种它随时会**的感觉,而且山坡的脚底下有凸起的现象,要是有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典型的滑坡向前推挤的现象,还有山坡会出现小型坍塌,人踩上去会感觉很松弛,人会不小心就掉下去,那就要注意了。

征兆二是动植物异常

动物突然都出逃了,惊恐异常,家里的猫、猪、狗整天都不安,不肯睡觉,还一直想往外跑,就是不愿意呆家里,就说明一定有大事发生,同时家里花花草草活得好好就是突然死掉了,这就跟蚂蚁搬家一样道理。说明最近有大天灾要出现了。不然动植物不会这么异常。

总结一下,一旦发现有上面说的事情,就一定要注意了,赶紧检查一下附近山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那些光秃秃的山,更加要小心了,不对路的时候要果断撤离,要知道山体滑坡不是纸老虎,它是超级恐怖的自然灾害,关键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山体滑波,从你我做起。

滑坡,泥石流 集中在什么地形区?

不能说它集中在什么地形区,这是要看地质地貌条件,人为因素,降水和河流等多种条件才会产生的。我国主要是在云贵高原上比较容易产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