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什么是民族识别标准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叫民族类型?划分民族类型的标准是什么?(民族类型是什么意思)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叫民族类型?划分民族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民族类型并不是指具体的各个民族如汉族、回族、藏族等,而是指各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民族种类就叫做民族类型。例如,资本**民族、社会**民族,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类型。
划分民族类型的标准是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各民族,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阶级关系、民族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前途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类型,即*隶制民族、封建**民族、资本**民族和社会**民族。
论述题:论述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与实践
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
相近和就近认同。
实践: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确定少数民族数量达到38个;
2.第二阶段(1954——1965年)确定少数民
族数量增加16个;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确定少数民族数量1个。
供参考。
中国是怎么区分民族的(划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认为,这四个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任何民族都应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因此,四个特征永远构成一个综合整体,表现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说:“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一个民族。”
除了汉族,主要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1692万)、回族(1058万)、满族(1038万)、维吾尔族(1006万)、苗族(942万)、彝族(871万)、土家族(835万)藏族(628万)、蒙古族(598万)、侗族(287万)、布依族(287万)、瑶族(276万)、白族(193万)、朝鲜族(233万)、哈尼族(166万)、黎族(146万)、哈萨克族(146万)和傣族(126万)。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
拓展资料
中国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 中国民族
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依据有哪些?
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及相近认同是个方面。
1、民族特征
民族特点是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2、历史依据
在民族识别中,在对该族体的现实生活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 考古学、 语言学、 民族学、民俗学、 人类学、 动力学、 经济学等学科有关该族体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对待识别族体的社会历史发展,各该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制度,各该族体的来源和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
3、民族意愿
民族意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指人们是否认同于某个民族的一种主观愿望。
它是也指人们对某个人们共同体本身的历史和特征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并形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亦即对长期以来本民族的兴趣、发展历史过程等客观事实的自我表达。
4、相近认同
我们在民族识别中,应该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身发展出发,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即其语言基本相同,民族特点相近,地域相连,而且形成密切经济联系,且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拓展: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自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工作的策略性。从中华各民族和中国**的关系来看,实现中华各民族的自觉和追求民族平等,是中国***领导的民族****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过程使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是在各民族事实上已实现**平等,并在意识自觉或逐步走向自觉的现实下的必然步骤。
参考资料:
人民网: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运动 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不堪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从1950年开始,**和有关地方组织包括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在内的科研队伍,运用马克思**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确认了珞巴族和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遵循马克思**民族问题的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在具体工作中,参照了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机械地套用,而是将民族的各个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在综合研究各种现实特征的基础上,同时研究族源,以便弄清该人们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及分合渊源关系,然后确认该人们共同体的属性。这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民族识别中,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对具体属于哪个民族和确定族称问题,尽可能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当然,这也要以科学为依据。
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依据有哪些?
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及相近认同是个方面。
1、民族特征
民族特点是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2、历史依据
在民族识别中,在对该族体的现实生活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 考古学、 语言学、 民族学、民俗学、 人类学、 动力学、 经济学等学科有关该族体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对待识别族体的社会历史发展,各该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制度,各该族体的来源和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
3、民族意愿
民族意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指人们是否认同于某个民族的一种主观愿望。
它是也指人们对某个人们共同体本身的历史和特征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并形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亦即对长期以来本民族的兴趣、发展历史过程等客观事实的自我表达。
4、相近认同
我们在民族识别中,应该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身发展出发,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即其语言基本相同,民族特点相近,地域相连,而且形成密切经济联系,且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拓展: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自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工作的策略性。从中华各民族和中国**的关系来看,实现中华各民族的自觉和追求民族平等,是中国***领导的民族****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过程使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是在各民族事实上已实现**平等,并在意识自觉或逐步走向自觉的现实下的必然步骤。
参考资料:
人民网: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