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风帽观音是什么地区的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洱海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洱海是死水还是活水)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洱海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
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弥川”、昆明池等名,由西洱河塌陷形成,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虽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苍山洱海,山水相依。
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
扩展资料:
洱海的小故事
传说在古时候,帝王的女儿刚刚嫁人,丈夫就出征打仗了,一去十几年未归,听回来的人都说他已经死了,这位刚出嫁的公主就开始日夜哭泣,最终是以泪流成河洱海出现,此时公主也已经快寿命殆尽的时候,恰逢这时她的丈夫刚好归来,可是相聚之时又是永别之时。
公主的丈夫痛不欲生,大声对天发誓说自己要化山守海,二人生生世世以山水为伴,由此便有了洱海和苍山,苍山洱海相守至今,每当渔民打渔看到苍山上方两股云来回缠绕时便要赶紧收网回家。
因为这是公主和丈夫相聚之时,他们都会因为短暂的相聚而欣喜哭泣,而此时洱海变会掀起狂潮,风气云涌,非常害怕,每当这个时候洱海周边的人都会闭门不出,直到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洱海
漳州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
漳州人的生活习俗
漳州人的生活习俗与中原的汉族差别不大,生活中的礼俗基本上一样,只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与中原迥异,故而该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与北方有所不同,显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点。
第一节 饮 食
漳州背山面海,地处**带,自然条件优越,食物的来源与种类十分丰富,居民对食物的烹调和制作向来十分考究。
主食
漳州古属闽越地,以稻米饭为主食由来已久。该地居民传统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饭(干饭),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轻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饭,菜肴较丰。
从前,漳州干饭多用鼎(圆底锅)煮成,农家则在熬粥时,用竹制“饭篱”捞出部分干饭供主要劳动力吃。渔民和铁匠惯食粘稠的粥,称“打铁仔糜”。农民常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包,在外出时吃,称“茭制饭”。
甘薯曾经是漳州最主要的辅助粮食,漳州人多称其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方法很多,新鲜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过人们多将番薯放置一段时间,吃起来特别甘甜。番薯洗出淀粉叫“番薯粉”,可以用来做成多种食物和在烹饪时用以勾芡;也可以抽丝或切成薄片晒干贮存,供以后食用,分别叫“番薯签”或“番薯柿 (pe5)”。番薯、番薯签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区过去不少是以番薯为主粮,即所谓“食番薯,配海鱼”。市上的番薯干以黄皮红瓤番薯蒸熟晒干而成,香甜可口,价格不菲。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杂粮之一,漳州人称其为“树葛”、 “树薯”。树葛含有氰基苷,必须靠久煮才能解除毒性,不可生食,多数是用来洗得淀粉,叫“树葛粉”。但树葛粉质量不如番薯粉,过去大多用来做麦芽糖、凉粉,或作为制作线面的填充料。
漳州居民有时也煮菜饭,如芥菜饭、高丽菜饭、番瓜饭、芋饭、鸭饭、肉饭、豇豆饭等干饭和芋粥、鱼粥、鸭粥、蚝粥、蚶粥、咸粥 (杂烩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饭的主料。
主食除米饭之外还有面条、面线、米粉、豆签等。漳州的面条多加上食用碱,呈**,煮熟后上市卖,叫“生面”,盘成薄饼状叫“面份”,抓成拳头大的一团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后,不规则地堆在一起叫“油面”;也有未煮,晒干后卖,叫“面干”或“面球”。线面是以面粉加盐等辅助材料拉制而成,晒干后盘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两分钟,方便而易于消化。米粉、豆签是辅食。
旧时,番薯、芋头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欢趁热吃番薯,芋头则凉了再吃,俗谚云: “番薯烧,芋仔冷。”民间刮生芋头皮时,为避免被芋奶咬(**皮肤),刮前要先咬芋头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菜肴
旧时,漳人素重海鲜和野味,“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实际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惯食猪肉,尤喜食猪内脏,妇女做月子多吃猪肝和猪腰。漳俗重龟鳖,以为清补滋*,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食蛇、蛙等,以为清补解毒。
该地调料品种繁多,酒、醋、辛辣、酱、葱、姜、蒜各得其所。炒盘讲究火候,汤菜多为清炖,并喜欢加入枸杞、*参、当归、黄芪等中药。从季节上说,冬尚浓醇,夏求清淡。
漳州民间喜食腌菜,农村家家户户自制腌菜,多以芥菜腌成“咸菜”(酸菜),入冬以萝卜腌成“菜脯”(萝卜干),供全年食用。云霄、诏安一带腌制的菜脯尤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还有消积食、健脾胃等药效。漳州人还将笋煮熟后任其发酵,变成酸笋,煮鲜鱼时配上酸笋,鲜美而无腥味,老少都爱吃。
饮食禁忌
漳州的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自己吃饭时也不要讲话,以免冲犯饭神。
民间进补之后忌食萝卜、白菜和喝茶,以为这些凉性的食品会抵消进补的效力。身上有脓疮时忌吃鱼虾、芋头、狗肉等“浊性”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为牛助农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间认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鳖、芹菜和黄瓜、黄瓜和花生、鳝鱼和红枣、狗肉和绿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克的食物,同食有碍健康。
在宴席中移转酒樽将酒洒出是犯忌的。饮食中站起或**,边吃饭边走动,都是要忌讳的,也即在吃的行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饭时,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不能是奇数,尤其忌讳吃三个菜,认为只有死囚临刑前才吃三个菜。
吃饭时,忌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尤其在作客盛饭时,应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则留下剩饭,等于糟蹋五谷,作践主人。此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可谓淳俗。
吃饭时,不能趴在饭桌上,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门槛上吃饭,饭后不得躺卧不动或立即洗澡、饮茶。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此外,吃饭忌将筷子竖插在饭中,因为祭死人才这样插。吃饭忌敲响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着碗边,以免被讥为“乞食相”。饭后不能倒扣碗,只有吃过药才倒扣碗。洗碗时,忌将筷子在灶台上顿戳整齐,认为这样是在打灶君。忌将不同颜色或长短的筷子配成一双使用。忌使用单只筷子进食,以免婚嫁后丧偶,不得折断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饭后,筷子要放在桌上。进餐时,掉筷子被认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应另换一双使用,还要说声“筷落”,谐音“快乐”来加以禳解。
饮料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厅军事判官的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饮茶。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漳州有斗茶的风俗,有人认为始于蔡襄。乾隆版《龙溪县志》记载:“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山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
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饮茶也是待客之道,曾习轩的《客至汲水烹茶》这样描写以茶迎客的情况:“松斋清昼永,客至自关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荆扉今日启,花迳此时迎。共啜龙湫味,闲参雀舌名。耳铛闻语细,鼻观觉香生。陆羽三经好,卢仝七碗清。竹炉汤已沸,槐火梦犹萦。句好缘多饮,诗脾沁一泓。”
客人进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话也要先喝两杯茶后再说,主人请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时,先用沸水烫茶壶、茶盅。沸水要高高冲入茶壶借以搅动茶叶,直到水漫壶口为止。用茶壶盖子将壶口泛起的泡沫杂质等刮起来倒弃。盖上盖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壶内外都热透。迅速倒出茶壶中的水,谓之洗茶,俗谚云“头遍脚??(脚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开始饮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盘中有几个茶盅,要来回斟至七八分满,谓之“关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最后几滴浓茶也应分滴各盅,谓之“韩信点兵”,务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时,则杯不可倒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以示敬重。
斟茶毕,主人不能吃第一杯,要双手捧茶依尊卑长幼顺次奉于客前。客人也须以双手接茶,充分体味茶香后方能将茶咽下,饮完后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茶艺的赞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后主人伸手表示请客饮茶,客人先伸手回礼,然后持盅饮茶,主人随后才持盅饮茶。主人添茶时客人将手放在杯边,有的还用手指轻叩桌面以表谢意。每次饮完,主人都要重新冲洗茶盅,再沏再饮。
《漳州府志》云:“凡烹茗,以水为本。”传统的茶道最重视水质,品茶时要不惜代价去汲取最好的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门来水,水质也就无法考究,便完全以茶叶的品质取胜。本地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白芽奇兰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旧时泡茶的水用青栎木硬炭火烧为佳。
漳州人强调茶要沏浓,俗谚云“茶着食厚,某着娶老”,认为“薄茶、暗火(灯)、散熏吹(劣质烟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摇晃)桌”是不好的兆头。斟茶时,壶嘴不得对着别人,因为与祭祀时酌酒浇地相似,故壶嘴冲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后不得留过夜再喝,俗以为“隔暝茶”有毒。
过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壶沏茶,将大茶壶放进稻草编成的容器中保温,供**人喝一整天,这种容器叫“茶岫”。
旧时,乡间小路边和十里长亭里都有卖大碗茶的摊子;大街上也设有茶亭,免费供应体力劳动者茶水,称为“奉茶”。
**地区饮茶的习俗和漳州相似,也崇尚功夫茶,重视茶具的质量和品味。
酒 漳州称饮酒为“食酒”,宋有“蛮酒”,元有“畲酒”,节庆、婚丧、生育、迎宾、饯行、农事、祭奠、奉客等都离不开酒。也有行文人酒令和掷骰、抽签、划拳的劝酒形式,即使有宿怨积恨,也可通过“食酒”而杯酒言消。稍有不同的是,给人敬酒时,杯中只倒八分满,表示为人留有余地,俗谚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
曾习轩的《开瓮忽逢陶谢》描写漳州旧知识分子饮酒的乐趣:“呼僮携美酒,此日瓮初开。忽见陶潜至,还逢谢眺来。独留外方客,同覆掌中杯。兴到婆娑乐,诗成笑语陪。曲神寅日合,酒圣卯时催。竹叶新浮蚁,葡萄旧发醅。饮凝金盏满,醉倒玉山摧。共有酩然思,同心宴几回?”
旧时,漳州爱喝酒的家庭常备有一两坛自酿的米酒或荔枝酒。妇女怀孕后,家里都用红曲自酿糯米酒,供坐月子时用。酿制的方法和酿白米酒相同。农村还酿番薯酒、甘蔗酒等,或用于自饮,或用于冬季灌牛御寒,故俗称“牛酒”。**地区的民间造酒用酒的习俗与漳州并无二致。
冷饮 夏天,漳州人消暑解渴的传统饮料有石花冻和田草冻,是以石花菜和田草熬成的胶冻,制成之后,要沉在井水中浸凉,或者放到屋顶上隔夜“冻露水”,然后食用。还有—种“栟櫇冻”,薜荔又名“木莲”、“鬼馒头”,漳州话叫“栟櫇”或“爱玉仔”。从栟櫇洗出果胶,凝成冻,切成小块和以糖或蜜,清凉可口,而且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
暑天,漳州城乡居民常用乍前草、 芳草、鬼针草、芦根、绿竹心、山葡萄、牛顿草等煎成青草茶,用以解暑。
夏天,漳州人也经常喝绿豆汤消暑解毒,大暑日则必须吃绿豆汤解暑。绿豆的吃法有两种: 一是以绿豆—把洗净放在杯中,冲进沸水后盖上杯盖,过一段时间后开盖喝汤;二是以绿豆熬煮烂后加糖吃,煮时锅中要放一支瓷汤匙,俗以为可以化解“豆鬼” (煮不烂的绿豆粒)。
漳州传统冷饮经过历史的考验,无副作用且具有清暑解毒的诸多功效,实在是价廉物美。
吸烟
漳州话称“抽烟”为“食熏”,漳州人抽烟种烟的历史在全国是最早的。明代中晚期,漳州月港的商人到日本、东南亚进行贸易,在西班牙统治的菲律宾学会了吸食和种植烟草。到清代康乾年间,烟草在漳州已是“无**种,无人不食”。
旧时,漳州人抽烟多用细竹管或野生柑桔的枝制成的“熟熏吹”(旱烟袋),也有人使用铜制的“水熏吹” (水烟袋)。凝在烟管内的焦油称为“熏吹膏”,民间用以涂治无名肿毒及毒虫咬伤。民间认为,蛇和其它毒虫都忌怕“熏吹”和“熏吹膏”,所以,老年人都是熏吹不离手,甚至教训晚辈时也以“熏吹头”敲其后脑勺。帮本地话“老货仔用熏吹头仔??”就是相当于“长者教训”的意思。
**时期,开始有人吸食纸烟或机制的卷烟。以后,水烟斗和旱烟管逐渐绝迹,城乡的吸烟群众多吸自卷的喇叭状烟支。
漳州吸烟者向来有以烟敬客的习惯。旧时,敬烟前要先用手掌将自己的烟袋嘴擦拭干净,再装上烟丝点上火递给客人,忌以烟头直递对方。
旧俗,划一根火柴不得点燃三支烟,因为在繁体字中“灾”字就是三折下一个“火”字。
第二节服饰
漳州地处**带,上古土著断发文身,着“卉服” (穿葛纤维织成的衣服),以蕉、葛纤维织成的布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人用来做衣服穿。汉代以后,中原移民逐渐人闽,麻、丝、棉花(非洲草棉)等的织物也传人闽南。唐代漳州“岁五蚕,吴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岁贡葛布二万匹,纺织业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漳州居民的服饰逐渐与中原一致。北宋时,印度传人的“吉贝”(棉花,木棉,亚洲棉)在漳州广泛种植,该地居民的穿着已经和最发达的地区无异。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导致漳州人的服饰“跨越定制”,“人无贵贱,多衣绮绣”,甚至“曳绣蹑珠”,比官员还气派。清代,漳州服饰奢侈依旧,“俗有夸多斗靡者,于舅姑饷妇之日,终席之间换衣数袭”。一些人将财力都花在服饰.上,以致漳州俗话有“只怕跌下屎?(粪坑),不怕火烧厝(房子)”之讥。
服装
一般服装 平民男子穿长衫或对襟短衣或大襟上衣,多以棉、麻质粗布为料,袖宽,大前襟由左至右。体力劳动者常穿短打,用宽布前后对折,前襟缝一布袋,称“橐袋仔”,正面缝五对布纽扣。冬天内加一件棉背心,外加右襟的“棉裘”。男子下着深裆阔腿的“*巾裤”,无口袋和门襟,前后不分,加接四五寸的粗布裤腰,穿时将裤褶紧,以各种裤带扎于腰间,或直接将裤头拧成结以代替腰带。有的用一条长布袋扎裤,布袋里可放银元、铜板等,称“裤头龙”。
农民夏天多穿短裤,以便下水田劳作,故称“水裤”。男子衣服以蓝、灰、青色为主,老年人多穿黑色。沿海渔民的衣服染过薯莨汁或荔枝树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与众不同。**地区的渔民也穿同样的衣服。
女子穿旗袍或高领右衽大襟衣(俗称“大袉衫’’)或窄袖短袄,内裹束胸马甲。大袉衫的下摆呈弧形,长过膝盖,衣扣钉在右胸边,衣襟边和袖口滚边绣花,有的还镶上阔花边。女子下着长裙或长裤。“裙”字由“群”字而来,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裙子要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长可曳地。旧时,漳州女子在出嫁、归宁或出门拜神时必须加扎长裙。长裤无门襟、无搭扣,裤管肥大,和男子穿的无大差别,只是裤管口绣花,裤长及脚踝。女子出嫁时,着红袄加黑裙或红裙,平常多穿青、蓝、黑色衣服。缠足妇女在“脚白”(脚帛,裹脚布)之外还套有“膝siak7裤”,即由白布缝成圆筒状,半尺来高,底部绣有—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裤管内,其效用一为衬托小脚,二为显示绣花的技艺。
**时期,男子穿长衫、马褂、布纽对襟上衣,也有穿西装、工人装、学生装、中山装或行业**的。男式的上衣多在左上角缝一个胸兜,以插自来水笔或装细小对象。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袄、学生装或改良旗袍,下着长裙或短裙。农村男女仍穿“棵巾裤”,城镇居民有的穿起有门襟的“洋装裤”。殷富阶层**土布,多穿绒、绸缎等;上层社会的女子也穿连衣裙。男学生穿童子军装,女学生穿蓝衫配黑裙。
特殊服装 传统的婴儿服称“和尚衫”。这种衣的前襟为斜形,腋下两侧缀布带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摆卜摆均不缝边,以防磨破婴儿娇嫩的皮肤,也寓意婴儿长得快。婴儿用的“散幔” (音sam5-3mua1)为无袖的棉披风,面料为红绸或红底印花布。披风上连缀—个兔耳形的风帽。旧时还喜给婴幼儿带兜肚,兜肚红布做成,并用金苍线绣上一个万字,护住幼儿的肚脐。漳州方言“脐”和“财”同音,护脐也寓意护财。还有用黑白相问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格子有大、小两种,中间绣一个“?”字,俗以为此帕可以辟邪,民间抱婴幼儿出门时多蒙盖花帕。
**时期,漳州人夏天爱穿“香云纱”,又叫“香纹纱”。这种布料透气、透湿,穿在身上特别凉爽,颜色多为黑色,称“油绸”,穿久褪成暗棕色。香云纱价格不菲,不是贫寒人家所买得起的。
旧时,农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称“棕蓑”。通体以棕制成,无袖,披在肩上能盖住胸背。—种后背长过臀部;—种后背较短,但下缀棕裙,穿着时既能活动自如,又不致淋湿衣裤。
民间忌反向穿衣,因为只在为死人“套tap7衫”(穿寿衣)时才将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也忌讳穿一身白衣白裤或白衣配白鞋,因为会联想到丧服。年轻妇女不得全身穿黑色衣服,尤其是在出外探亲访友的时候。过年期间,忌讳穿白色和青色的衣服,以为不吉利。洗衣服时,男衣必须放在女衣之上,民间忌讳从晾着的女人衣服下走过,女人的裤衩尤其不能晾晒在过道上。夜间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俗以为,衣服晾干从竹竿上取下后,不能直接穿在身上,以免变成“竹篱鬼”,先折迭后有了“折气”,即可禳解。衣服忌讳被人跨过或踏踩。民间忌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为,此举会使穿衣者日后受诬陷。上衣上的纽扣数要奇数(阳数),而且穿衣时必须扣上纽扣。
第三节 居舍
漳州的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乡土性、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
砖瓦房 漳州旧式的大型住宅称“大厝”,一般有三进,前后三个大厅,各以大埕(用砖或石板铺成的院子)隔开,两旁为巷道,两边各建两三套两房一厅的厢房,一些大宅前有门庭(俗称“大埕”)。厅的前沿、台阶、天井、门庭、墙基等铺砌平整的条石,四周墙面砖石混砌,构成各种吉庆的图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结构,设上下厅堂、左右厢房、左右边房(称“护厝”)、天井、侧廊便门、后堂、大门等。屋架采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墙等三种结构,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镶嵌。庭院或后院有花木、假山、亭阁、花园。这两种住宅多为城乡的富家大户所盖。农村中更多的是一厅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厢房,可住人或当厨房、储藏室。如人口多,两厢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厅四房。农村以广置田宅为显耀,故宁肯减衣节食建房,不愿丰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乡还是有很多贫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农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墙店房子)。
窗棂的格数也必须是奇数。房屋如有几落(进),后一落房屋则必须高于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后高,寓意后代比前代发达。如果两家的房子一前一后,也忌讳前面的房屋高过后面的房屋,俗以为如此会堵了后面人家的“风水”,容易引起纠纷。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会建议房主将房屋的地基线放低。
房屋喜前窄后宽(俗称“布袋厝”),忌前宽后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时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让:后墙宽于门面,俗渭前者聚财后者散财,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内敛文化性格的体现。
漳州旧式住宅大门外常有“掩格仔”,实际上是一个大竹屏,用粗篾皮编成,以竹管为框。门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为滑道,竹屏在这滑道上可左右推动,以遮掩或露出大门。“掩格仔”既遮阳又通风,既可挡住外来的窥视,又不影响从屋内向外观望。随着漳州人移居**,这种竹屏也东渡海峡,在**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室内布置
传统建筑祖堂在上,上下厅堂, 长辈居上,晚辈居下,男左女右,体现了对长辈的孝道以及男女长幼的分别。厅堂是家长起居和祭祀、接待宾客的场所,世传为朱熹所作的《家礼》云:“凡为人子者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有宾客坐于书院,无书院则坐于厅之旁侧),升降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房屋的使用有严格的长幼尊卑限制。
厅堂 旧时,前厅是奉祀神明和家长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正面摆一只长方形的香案桌(称“几桌”),中间供观音或其它神像,两边摆花瓶、时钟等,“几桌”后的墙上挂神像或名人字画,案前摆八仙桌,两边摆接待客人的太师椅。后厅的中间设神龛,龛中摆祖先的神主,龛前也有“几桌”,摆香炉等用以祭祀祖先,几桌前摆八仙桌和条凳。八仙桌祭祀时用以摆放祭品,平时也可用作饭桌。富家的八仙桌前张挂着刺绣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过节才挂桌裙。
卧室 旧时,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其中—般有床、橱、柜、桌、椅、脸盆架等,床前横—踏脚的长方凳,俗称“脚椅”,供脱履登床之用。大户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顶棚以挡尘土,前有透雕的横楣, 三面有“遮风” (围屏),后面的遮风上有一横排抽屉,其上可搁小的箱子。床上悬挂罗帐,两端放置床头柜。床的安放有诸多忌讳:床不得正对门口和镜子;柜不得正对床;床不摆在房间**,床位上方忌开天窗,床头后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应与梁和檐平行,俗认为床“担楹”(与梁交叉)会闹穷,出现凶兆,如确实无法让避免担楹,则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搁一把扁担将梁“挑起来”。在大婚或乔迁安床的吉时,放上床板后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橱柜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妆台,较讲究的脸盆架上还有花框镶镜。
厨房 “灶脚”(厨房)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厨房一般设在厅后或“护厝”内,以免外人一进屋就看到。厨房里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讲究,灶口忌向东,俗语说,灶口向东财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饭的方向要与大门的方向相反,以免将饭往大门方向舀而财气外泄。
厕所 厕所当地话叫“屎?”或“仔?”。旧时,城镇里唯有富贵人家有才建有厕所,一般是在后花园或后埕的角落里盖间小屋,屋里埋一个边大缸,缸的上方搭一个架子,上设一个蹲位供人方便。缸边的墙留有—个大洞,以便从墙外掏粪。厕所边一般有个后门或侧门,专供下人和掏粪的农民出入。多数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两个带盖的陶缸,一个装尿,一个装粪。平时方便只用木制带盖的马桶,马桶多放在卧室内,在床边留一条“尿桶巷”,上遮一条布帘,有印花或绣花,比较讲究的再用一个大柜子将马桶隐蔽起来,柜子和房里的其它家具一样擦得很干净,可以当椅子坐,称为“尿柜仔”。乡下的农产多建有自家的厕所,一为方便,一为攒肥料。农村的厕所多建在户外,埋一个缸,缸口与地面平,上搁两条木踏板即成厕所。农村还有一种“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砖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墙围起来,上搁两条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露在外,可将厩肥、杂草等物填入沤肥。
门 门在传统住宅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门有大门、边门、厅门、房门、侧门、后门之分。大户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门,中间的大门常年关闭,仅在婚丧喜庆或迎贵宾时才开启,家人平常从大门两旁的边门进出,下人、掏粪的农夫、卖菜收破烂的小贩等则只能从宅后的侧门或后门进出。老式门多笨重,上下有轴,由石制的门框和门楣支持,以开启时发出大的响声为佳。大门多盖成门楼,称为“门屋仔”,门上方挂八卦图,有时还有姜太公像。边门或者各与大门垂直,或在门后设屏风、照壁挡住外面的视线。俗以为门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门高。
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1、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
2、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
3、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4、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人穿着短上衣、裤子、冷毛毯、白布或包头蓝布。纹身。女人穿窄袖子和裙子。房屋是干柱建筑,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市的竹建筑风格各异。傣族信仰佛教。过去,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的未成年男子在回家前都必须过僧侣生活,要读经。傣族人擅长歌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5、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扩展资料:
民族风情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我有一个绿色观音菩萨,不知道是普通石头还是玉石,菩萨莲花底座中间是凹进去的!
哎呀,都是人手做的,总会有一些瑕疵的,你不要想太多了。。。。
观音菩萨原名叫什么名/观音菩萨原名叫什么名
据《悲华经》的记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当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无净念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大多示现威武的丈夫相。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有很多是现男相的。
佛经说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原名**明如来,菩萨法身不离寂光净土,而分身百千万,应化三千大千世界广做梦中佛事,示现菩萨等相,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菩萨无极之体,早已超三界之外,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菩萨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等,众生应已何身得度,菩萨则以何身为现而为所法,随缘救度。我国南宋以后,观音菩萨像多以女相为主,广受百姓欢迎。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相已深植大众百姓心中。
也有说观音菩萨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妙善的。据云,妙庄王久无后嗣,50岁后仅得三女。但其小女儿妙善公主却颇具善根,不爱宫廷的荣华富贵,一心向往山家修行,志在超度众生。最后竟致断然拒绝了父王要她结婚的命令。妙庄王在百计罔效的情况下便下令处死妙善公主。但是,行刑的剑砍到公主身上便断裂为二,矛刺上去也变得粉碎。后来公主又被勒死,然而其灵魂一入地狱,地狱立即化作天堂。冥国之君阎罗为了保全地狱,只得将她送回人世。于是,妙善公主转世在普陀山的一朵莲花上,并在那里生活了九年,治病、拯溺,救苦救难,妙庄往因其恶业而遭到恶报。他病得痛苦不堪,百药无效。唯一的药方是:别人自愿献出一手、一眼,合成药膏。但是无人肯作这类牺牲,即使他的长、次二女亦然如此。于是,妙善公主遂发大慈大悲之心,舍身献出一手一眼,治愈了父亲的病疾。妙庄王为示感激之情,便令工匠塑造妙善公主之像,旌表其善迹。妙庄王的原话是令工匠塑造“全手全眼”之像,但却被误听成“千手千眼”,从而塑成了千手千眼的观音像,也就出现了后世“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