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为什么西南地区山多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一山有四季(我国西南山区地势落差)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主要原因是?

是气候得垂直地带性差异所导致得
一位西南多高山
山脚到山顶得植被会随高度得变化而变化

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与泥石流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
2、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3、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1、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
2、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3、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西南地区包括哪些地方

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一山有四季

三省一市一区分别是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藏族自治区。总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行政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

自然区划概念下,一般指中国南方地区(不含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巴蜀盆地、云贵高原、秦巴山地等地貌单元。对应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重庆全部、四川中东部、陕西南部、云南大部、贵州全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甘肃东南部。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
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即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断层活动强烈;岩性疏松。
2、多高山、高原、河谷,地势起伏大。
3、多为**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以及采矿,修路等工程活动破坏植被、改变山体性状。

东北平原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辽河与松花江水系流经平原南北,两大水系之间为松辽分水岭。在地形上东北平原分为3部分:北部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1.松嫩平原。

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海拔200米左右,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即齐齐哈尔-白城-哈尔滨三角地带为最低,排水不畅。

在嫩江下游、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雅鲁河下游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湿地上河曲发达,河漫滩宽广,泡沼成群,还有沼泽湿地型的无尾河,如乌裕尔河和霍林河,为一特殊的闭流区。

2.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一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为一长期沉降区。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阳以北较高,辽河三角洲近海部分仅2~10米。

有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缓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纵横,堆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汛期常导致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

辽河携带丰富沉积物,使平原不断向辽东湾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内涝积水多成沼泽,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芦苇。

3.松辽分水岭。

由冲积、洪积物组成,上覆黄土。分水岭是更新世时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岭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

分水岭外貌似波状起伏的平原,与南北平原浑为一体。分水岭位置,最初在法库一铁岭一带,由于辽河下游平原长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蚀,逐渐向北推移,直至目前的通榆一公主岭一带。

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

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减轻。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扩展资料:

一、位置境域

东北平原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00′之间,位于中国东北部,其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所包围。

东北平原地跨黑、吉、辽和***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通道之一,所处东北地区与日韩同处东北亚经济圈。

二、气候特征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位于东亚季风的最北端,属于温带**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和干旱的内陆之间的过渡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燥,**性气候由东向西渐强。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北平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