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潮汕地区中秋有什么节目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潮汕的中秋习俗(潮汕人的中秋)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潮汕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你的家乡是怎么过的呢?有什么特色的民俗么?

潮汕中秋节的习俗由来

为何有上述习俗呢?据汉族民间传说:元朝时统治者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即规定每三家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下酷爱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信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潮汕人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荡秋千

潮汕的中秋习俗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2、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

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3、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月饼,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4、互赠月饼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月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月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

而意溪月饼、苏南月饼和贵屿月饼等早已闻名遐迩,与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津式月饼并列,成为五种全国闻名的月饼之一。

5、烧瓦塔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

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

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

6、燃烟堆

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传统的中秋节有哪些节目和习俗啊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扩展资料

中秋节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广东的中秋节是什么习俗?

在广东,中秋节的习俗有:聚餐、猜灯谜。

作为一个地道的广东人,我们最讲究的就是“意头”,在中秋节的那天,我们聚餐一定会吃的食物会有:月饼、柚子、柿子、芋头、炒田螺、菱角、杨桃、香蕉、栗子。

下面我来跟大家说说这些聚餐食物的寓意:

月饼

月饼的寓意,我想大家都知道是代表了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意思。

柚子

因为“柚”和“佑”是谐音,所以在中秋节吃柚子是寓意着希望月亮保佑的美好意愿。

柿子

因为在广东人的眼中,柿子是寓意着吉祥如意。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柿子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应景小食。

芋头

因为在粤语中“芋头”和“护头”是谐音,所以中秋节一家人一起吃芋头寓意着阖家团圆平安。

炒田螺

因为在我们的广东街坊有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以使眼睛明如秋月。所以就有了中秋节吃田螺的习俗了。

菱角

在广东人的眼里,菱角是代表着聪明伶俐,在中秋节的那天,孩子们都会吃一点菱角,寓意着大人对孩子们的祝福。

杨桃

因为杨桃的横切面比较像星星,所以特别适合在赏月时吃,寓意着要像星星一样闪亮。

香蕉

因为香蕉的外形跟月亮比较像,所以也特别适合在赏月时食用,同时香蕉也寓意着招财进宝的意思。

栗子

因为秋季是栗子丰收的季节,而且栗子口感细腻软绵,有养胃健脾的作用,所以是中秋节的佳品,也寓意着丰衣足食的意思。

猜灯谜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聚餐后就会进行猜灯谜的活动,提前在家里装饰了一些纸灯笼,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题目,让孩子们去猜答案,答对了就会有奖励。

所以在中秋节里面,聚餐和猜灯谜是我们广东人必不可少的节目。中秋节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八月十五既是赏月佳期,亦是团圆时刻,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JJ在此祝您:合家团聚,幸福美满,月圆人圆,喜乐平安!

潮汕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你的家乡是怎么过的呢?有什么特色的民俗么?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 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