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遥感评价标准包括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常用的指标有哪些?(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几个指标)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评价:
1)查看影像直方图中单个亮度值出现的频率。
2)在计算机上查看某一个具**置为地理区域的像元亮度值。
3)计算基本的医院描述性统计量,判断影像遥感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
4)计算多元统计量以确定波段间的相关关系(如识别冗余信息)。
上述都为比较宏观的描述,在具体评价的时候,可以从影像各个波段的最小值,最大值,值域,均值,标准差,波段间的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具体定量指标进行确认。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造**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地质测量,取得明显效果。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ERTS即MSS其分辨率80m)后改为陆地卫星(Landsat 5—7即TM、ETM分辨率达30m和15m),由于具有快速、动态、多时相、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并回收,至今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括3颗极轨卫星和一颗同步卫星)已经能获取全球多种气象数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升空至05年第二颗已发射升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遥感卫星技术系统和实用化的应用系统,进入同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相融合的产业化进程。
二、遥感资料的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这里所谓的遥感资料,主要是指目前通用的航、卫片及其数字化资料。
(一)航卫片特点
1、航空照片
航空照片可分为全色黑白、天然彩色、红外彩色、多波段航空像片等;其为中心投影,偏斜度不超3度,中心部分准确,边缘畸变;按航带重迭56-60%和15-20%,需在立体镜下观察来识别物体,影象细部明显优于卫片。
2、卫星照片
卫星遥感影像有彩色和黑白,彩**像又有真彩色、假彩色之分等。即各类不同的卫星数据:分扫描和摄影,早期为地球资源卫星(ERTS)的MSS多中心扫描片,现在各类不同分辨率的卫星数据非常多,鉴于经济、实用及项目工作要求等实际情况现我省各行业绝大部分利用TM或TM/ETM数据进行各类遥感解译工作。我院现全省TM、TM/ETM数据已购置全(见图)。
三、遥感资料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程。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修正解译。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点: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征要素加以表征。
3.对**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充。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4、资料分析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段组合的选取。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首先,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区(点)出发,垂直地质构造走向(即沿地质剖面)进行解译,通过解译掌握地层层序与变化,了解调查区域的基本地质状况;然后,再由线(剖面或路线)沿地质走向向两侧延伸解译,进而完成面的解译。区调中所采用的标志点、遥感点、线以及路线间的延伸解译,就是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进行的。在实施解译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点面结合、面中求点的方式。具体解译方法为:
1)遥感剖面地质解译
在室内初步掌握测区地质情况及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出露较齐全、影像特征清楚的地区,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布置多条地质剖面进行系统的遥感地质解译。通过解译,按影像组合规律划分影像单元,作为遥感解译草图的编图实体,即编图单位。
2)区域性扩展解译
在完成标志性剖面解译后,以已知解译结果为基础,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由易到难的原则,向标志性剖面外围逐步扩展以至全测区的地质解译。解译中要充分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图件,采取编译结合的方式进行。
解译时,要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地区开始,在熟悉地质影像特征,掌握解译技巧后,再扩展到相同地质条件、相同影像特征的未知区作解译。进行野外调查验证工作,是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遥感影像解译工作程度较差地区更是必要的调查手段。对重点地区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可能会有所发现而令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借此更加丰富。通过野外调查、查证,一是可以确定各类解译结果;二是可以对解译不准确部分进行修定和补充,从而提高解译资料与成果图件的可靠程度。
在彩色摄影图像中,地物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补色三原色及其不同组合呈现的五颜六色,是地物颜色的直观表现。如果是多光谱彩色合成图像,图像中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三间色及其不同比例组合形成的假彩色,只是代表了不同地物反射特征的差别,从而达到利用其特征区分不同地物的目的。
2)形状特征
目标物在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中以形状大小构成不同的形态标志特征,是界定和识别目标物的重要解译标志。各类目标物在图像中的形态特征是以点、线、面等组所组成的形状加以区别的。
(1)点影像特征
点的几何含义是没有量的概念,但在遥感图像中肉眼可识别的点,往往是由数个或数十个像元点组成的色调(彩)组合,它们代表了地面一定面积内各种目标的综合反射率。因此,影像中的点又有量的概念。
影像中的点则是色调或色彩的直观表现,这些差异不同的点的色调(彩)代表着不同点状物体反射特性的差异。在自然界中,相同或相近波谱特性的目标物往往具有一定规律的排列形式,它们在遥感图像中也就以不同排列形式的点状影像特征组合揭示目标物的属性。
(2)线影像特征
线影像是相同性质点影像连续的线状排列。线影像可以是人文活动或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形态的线状痕迹的表现,也可以是线状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线形影像特征。从遥感地质解译角度,线性主要指非人文活动的地学线性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它们往往代表断裂、节理、破碎带、变质构造、岩脉、岩层产状、不整合,以及地形水系等自然线状迹线。
(3)面影像特征
面影像是地物空间形体性质相同的点影像的集合,即
不同形态面状物体在二维投影平面显示出的面状形态特征。通常所见面状影像有脉状、板状、透镜状、**状、椭圆状、环状和不规则状等。这些面状形态特征往往以相互间独特的色调(彩)特征显现出来。与面状影像相关的地质属性有侵入岩体、岩脉、断层面、岩层面及不同组合的岩层条带、构造岩块等组合形式。
它是地质体几何形态特征的直接显示。影像规模可从几个到几千个像元,甚至更多。
(4)纹形特征
纹形影像是指图像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影像组合显示出一种特征的纹形图案。这些纹形图案是相同或相似岩性构成的微地形地貌、影纹结构、水系类型等地物景观影像的直接表现。
(5)地形地貌特征
地表地物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图像上的显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地貌类型、形态及组合形式不同,反映的岩性、**类型也不同。
2、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描述方法
(1)色调(彩)标志
色调(彩)是解译区分不同性质地质体的重要标志,其色调(彩)的不同,所反映的地质体属性不同。它通常以色斑、色团、色块、色带等特征显示,应用中应针对黑白图像和彩**像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
黑白图像:可按灰阶变化分为黑色、暗灰、深灰色、灰色、浅灰色、淡灰、灰白色及白色八个级别描述。
彩**像:可按色谱变化分为淡红、红、深红、淡黄、黄、深黄、淡绿、绿、深绿、淡青、青、深青、浅蓝、蓝、深蓝、淡品、紫、深品、白色、灰色及黑色等基**彩级别进行描述。
(2)形态标志
地质体的空间产出形态(状)影像特征是区分侵入岩体、构造和岩脉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点、线、面三种形态加以描述。
点:按其分布密度分为麻点状、斑点状和稀疏点状、密集点状;
线:按线状形态分为环线状、直线状、折线状、弧线状、线带等形状及规模(单位:km)加以描述。
对环线状影像应进行形态、空间组合关系、规模和成因类型的描述。其环状形态可分圆状、半圆状、椭圆状、似圆状;空间组合关系可分单环、同心环、外切环、链环、复式环等影像形式;环形规模可按直径划分为大(直径>50 km)、中(直径7.5~50 km)、小(直径<7.5 km )三种类型;地质属性可划分为侵入 岩、火山、构造、与成矿有关四种成因类型。
面:按形态分为不规则状、块状、脉状、透镜状、“哑铃状”、“鞋底状”等多种形态。它是侵入岩体、杂岩体的重要解译标志,描述的重点是边界形态和内部组合形态特征。
(3)影纹结构标志
主要是以地物表面影纹结构组成的一种花纹图案影像特征作为岩类划分、**类型细划、构造信息提取与类型划分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下述影纹结构类型加以描述:
层状影纹
由层状**信息显示,主体反映地层类。按组合规律可细分为单层状、夹层状、互层状、不规则互层状及带状等形式。
非层状影纹
由非层状**(主指岩体)显示。因**类型复杂,影纹结构形式表现不一,除边界形状描述外,对于内部影纹结构应根据具体图案自行命名即可。应注意的是,影纹结构特征不同,代表的岩性也不同。
环状影纹
主要针对空间产出形态呈环状影像体内部信息特征的描述,它是**类详细划分的遥感影像依据。实践表明,同一侵入岩体内,其微细影纹结构的差异,反映的是**结构的变化。实际应用中,尽量结合工作区具体情况,按影纹结构形象自命名即可。
圈闭半圈闭影纹
指相同特征的层状影纹的对称分布,弧形圈闭或半圈闭,直接反映褶皱构造现象的存在。
其它影纹形式
网格状:由两组以上的线性影纹互相穿插、切割所构成的影纹结构图形,主要反映节理、裂隙、断层或脉岩体的相互作用,如菱格状、肋骨状、方格状影纹等。
垄状:坚硬的沉积岩层、脉岩以及冰川终碛堤所形成的脊垄状影纹。
链状、新月状:均是沙漠地貌的典型影像特征,新月状影纹在河漫滩沉积沙中也可出现。
斑点状:森林、植被所形成的麻点状影纹,点的稀密、大小与植被覆盖程度有关,也与图像比例尺有很大关系。
斑块状:以不同颜色的斑块影纹图案显示地质体属性的差异。如岩体、盐碱地、沼泽地、植被覆盖区等。影像特征是在背景色调(彩)上出现基本一致的其它色调的块状体(花斑),形状不规则,杂乱分布。在中—低分辨率卫星图像上,多期火山岩喷发区也会呈现这样的影纹。
叠置影纹:反映的是构造超覆现象。描述不同构造块体影纹结构的不协调性,如影纹斜交、色彩差异、边界性质等。
在对地物的影纹描述时,还会出现上述影纹外的其它图案,描述时可根据图案的实际形态,用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图案名称加以描述。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图案,可用组合影纹加以描述。
(4)地形地貌标志
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是地表地质体依属性不同,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综合产物。特定的地形地貌类型、形态、形态组合间接地反映了地质体属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是地层、岩性、构造现象解译区分的重要标志。根据地质解译内容不同,地形地貌标志可划分为下述两种类:
构造类
几何形态标志:它是以几何形态特征显示断裂构造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陡坎、三角面、透镜体、菱块体、环状体及环放体等。
构造地貌标志:它是以地貌形态特征显示褶皱、断块及断陷等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单面山、褶皱山、断块山、断陷盆、飞来峰等。
微地形地貌特征标志:它是以微地形规律显示,显示断裂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串珠状负地形、鞍状脊等。
地形地貌单元差异:它是以地貌单元突然变化显示断裂的存在。如平原与山脉之间的分界线等。
岩性类
被状地形标志:地形形态如被,反映的是现代火山喷发熔岩。
板状、条带状、垄岗状标志:反映的是单一**或**组合类型。
环形标志:反映的是侵入岩体、火山机构等。
(5)水系类型标志
水系是由多级水道组合而成的水文网,它常构成各种图形,在遥感影像上十分醒目。由于地质环境特征不同,水系类型所反映的地质现象不尽相同。虽然,自然界中的水系类型较多,如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树枝状水系、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钳状沟头状水系、格状水系、角状水系、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等等,但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解译区分岩性或构造的标志,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解译标志。
扇状水系:多发育在河口三角洲和洪积扇上。水流沿着扇面地形突然撒开,形成细而浅的放射状冲沟,总体呈扇状(图版4.8a)。
辫状水系:多发育在宽阔的平原区,尤其是河流从山区突然进入平原区的河段最为常见。水流形成的多条水道互相穿插、交织在一起,形似于辫。
格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区分节理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格状水系是一种严格受两组断裂、节理构造控制的水系,呈方格状或菱形格状。方格状水系的1~3级水道均很平直,并以直角相交。它们一般是沿断层或节理发育的。格状水系主要出现在裂隙发育、坚硬而稳定的岩层中,如块状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灰岩地区等。格状水系有丰字形水系和角状水系两种变种。其中的角状水系是一种严格控制河流流向急剧改变,并呈现规律性变化,受断裂控制的一种水系类型。
3、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岩体、环状断裂、火山口、火山机构的解译标志。
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水道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水系称放射状水系。多发育在火山锥和穹隆构造上升区,沟谷一般切割较深,多呈“V”形谷,两侧常发育有短小的支流或冲沟;水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的水系称向心状水系,多发育在湖盆、洼地、坡立谷和局部沉降区。
环状水系:常与放射状水系同时出现,共同组成“车轮状”水系。沿花岗岩岩体上的环状节理、穹隆构造上的岩层层理、片理均能形成环状水系。
钳状沟头状水系,它们是南方碳酸盐岩的解译标志。
各类解译标志通常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间接标志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表现出来的特征,推理判断其属性,标志与目标间不直接对应。
1. 直接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见到的形状、大小、色调、*影、花纹等影像特征,称作直接解译标志。
1)影象的形状、大小:任何物体都有一定形状、大小,可以单独识别,如河、湖、耕地、居民点、火山锥(口)、道路、山丘等。(地物的几何形态与图象的比例尺、分辨率有关。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晰。
2)色调和色彩:物体的颜色,彩色片的颜色,由于吸收、反射差异显示为不同色彩,有利于区别物体。
3)*影:它是形态和色调的派生解译标志。*影也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影可分为本影和落影:前者指物体未被阳光直射的*暗部分;落影指地物在光照下的投影。(如云、山体*坡等)。
4)图案花纹:遥感图像上的地物,其细节不外由点、斑、条、格、纹、垅、栅、链等影纹组成。并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构成各种图案。影纹图案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影、小水系、植被、微地貌、环境因素的综合显示。它可以宏观地反映大面积出露的一种地物。
变质岩中山
5)影象结构: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造成吸收、反射光谱的差异、影响色调深浅变化。
6)位置布局:物体组合的必然性,依存关系,如某一种岩体、线、环形构造、河流、村镇等。
1)水系:分布特征、形态、密度、方向性、均一性、冲沟形态、水系格局、主支流交汇等,反映构造、岩性、气候、成因等。(如水系均匀的地区表示该区岩性抗风化剥蚀能力和裂隙发育都比较相近;冲沟形态与组成冲沟的物质岩性有关等;如花岗岩多呈树枝状水系花纹;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等)。
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
复锥迭聚的火山锥——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群之一,卧虎山火山锥口由四个火山锥口迭聚而成的。外面也被开垦但火山外型可见。
2)地貌形态:类型、形态、微地貌、脊、坡、阶地、冲积扇、山顶等表示不同**类、构造,(如熔岩陡,凝灰岩缓,玄武岩成台地)。
遥感目视解译精度检验
这个就是你在spot影像上目视解译出研究区的结果,这个就是正确信息,然后利用精度评价去检验你提取的结果。
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评价标准:地质勘探系统专业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标准,规范,规则和法规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在国内外的专业地位和发展趋势,新技术可以应用的工作实践成果;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复杂问题**,业绩显著,科技成果的一个较大的值,或在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或引进,消化和吸收取得良好的效果;发表,出版有专业论文,著作较高的水平;有培养和指导工程师工作的能力。
首先,条件范围适用于矿产勘查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遥感,地质,以
,水文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探矿(安全)工程,实验室检测,地质机械(仪器)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二,**思想条件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他的当前位置,通过以上年度考核。
三,学历,博士学位
后工龄条件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合格的工程师超过2年;以上合资格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合格的工程师为五年。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 (a)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外语职称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要求;
(2)比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省级职称考试,成绩符合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 合格的工程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后:
(一)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技术困难,集成强大的,影响广泛的研究项目,并担任专题负责人;或参加市(厅)级科研项目的两个主要技术骨干。
(B)主持2省(部)级或技术开发项目或托管的两款新产品投入生产和大批量生产能力,技术难度较大。
(C)完成了省(部)级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或作为专业负责人。
(D)两个省(部)级中型项目或市(厅)级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或作为专业负责人完成。
(五)完成4个市(厅)级中型项目,并担任专业负责人。建筑
(6)项目建设主持完成的工程结算500万元以上或200万以上的两个单项目结算金额金额;或超过50万美元和解金额或结算金额在两个单个项目超过2000万的勘察设计项目,单个项目。
(七)主持完成的省(部)的一级或市(厅)级推进两项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应用项目,实施和实现就业的预期收益。
(八)在省部级大中型项目和市(厅)级重点大型项目或工程的实施,作为负责的专业生产,安全和质量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六,符合条件的业绩成果条件
工程师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要完成的项目,或城市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厅)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主要完成的项目。 (除获奖证书)质量工程勘察设计奖和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的主要奖品或2,完成市(厅)级优质工程奖
(二)建设项目的省(部)级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的主要完成的。 (除获奖证书)
(三)负责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设备),获得市(厅)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的水平。
(四)负责完成两个技术开发项目,使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两个新产品的生产,并实现了预期收益,通过省(部)级验收。
(五)主持编制的专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或两个专业发展规划,到实践中发行的省(部)级审批。
(六)发明专利的专业和实施两个。
七,论文,著作条件 - 排位赛之后,工程师,出版,有专业出版高水平的文章(第一作者),书籍(主要是主编),写的特别的技术有很大的价值分析报告,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出版专业文献;
(二)出版了两本以上的省级专业刊物;
(c)国际或国内会议论文提出了两个或更多的交流;
(四)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的书面报告或重大项目(示范)的技术分析,研究项目更高水平的汇报两个或两个以上。
八,异常情况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超过2年确实突出贡献和合格的工程师,有两个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一个例外:
(一)符合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二项以上的主要完**获奖项目(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取得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个行业领先水平的进步,是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荣誉称号和技术工人。
(三)作为大,中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完成重大项目在一个或两个中等规模的项目,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确定的省级机关,填补内外差距技术省字段。
(四)出版的本国或外国学术刊物有价值的论文3,5或更多的省,或正式出版专着(撰写10多万字,合着200多万字)。
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评价:
1)查看影像直方图中单个亮度值出现的频率。
2)在计算机上查看某一个具**置为地理区域的像元亮度值。
3)计算基本的医院描述性统计量,判断影像遥感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
4)计算多元统计量以确定波段间的相关关系(如识别冗余信息)。
上述都为比较宏观的描述,在具体评价的时候,可以从影像各个波段的最小值,最大值,值域,均值,标准差,波段间的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具体定量指标进行确认。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是1∶250000遥感地质解译和其他比例尺遥感专项解译必备的基础图像,它包括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和遥感正射影像地图两种。主要应用于地质、矿产及水文等常规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因子信息的解译提取与分类等工作中。制作过程包括地理数据(资料)处理、全波段数据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配准、图像镶嵌、数据融合及地理编码等。虽然两种影像地图制作的方法大致相同,由于在正射影像地图制作过程中利用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进行了高程纠正,因此图像的几何精度较高,适用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地区;而影像地图更加适用于地形高差较小的平原、丘陵地区。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工作区的具体地形高差及切割程度自行选择,以充分满足解译成图的精度为目的。
4.2.1 地理资料处理
包括对以纸介质形式存在的1∶250000、1∶100000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栅格地图(DRG)数据的处理。目的是为遥感影像地图、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提供地理要素与控制资料,同时为遥感地质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提供工作数字化用图。
4.2.1.1 数字高程模型(DEM)制作
DEM数据可直接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也可从地形图上采集获取。从地形图上获取方法是:首先,将1∶100000地形图扫描,使用人机交互式等高线矢量化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等高距由地图快速录成系统对等高线进行细化、矢量化、编辑、赋值、空间坐标定向处理;然后,按内插点的分布范围,将内插分为整体内插、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三类,根据一定的插值方法(如Kriging法等),进行等高线的插值获取,提取高程信息;再根据纠正单元进行DEM镶嵌与数据格式转换,生成全区的镶嵌DEM;最后,检查拼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方法是通过生成DEM晕渲图检查DEM是否存在误差。
4.2.1.2 栅格地图(DRG)制作
DRG是由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的,其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与原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文件。制作方法及步骤如下。
(1)地形图扫描
将纸质地形图按照一定的扫描分辨率(一般150~300dpi)进行扫描,存储为TIF图像格式。
(2)图幅生成控制点
利用用户设置的标准图幅信息,将自动计算公里格网交点作为控制点。在生成图幅控制点前,需要先设置图幅信息,指定内图廓点,其步骤如下:
1)设置图幅信息。
a.图幅号。地图的标准图幅号。
b.格网间距。标准图幅的格网间距,其值应与校正图的格网间距保持一致。
c.坐标系。地图采用的坐标系统,主要是54坐标系和80坐标系。如选择大地坐标,则生成的标准图幅采用大地坐标(单位:m),否则采用图幅坐标。
2)设置生成图幅控制点信息。
a.图幅坐标。通过在影像上选择图幅坐标点,定位内图廓点。
b.最小间隔。生成控制点时舍弃控制点的最小间距。
3)定位内图廓点。
在图像上确定四个内图廓点的位置。完成参数设置和内图廓点信息的输入,自动计算出控制点的理论坐标,并根据理论坐标反算控制点的图像坐标。
(3)顺序修改控制点
由图幅生成控制点的图像坐标是根据相应的公里格网交点理论坐标反算出的图像坐标,但由于原始图像存在一定的扭曲变形。因此,该值和原图上对应的公里格网交点的坐标值并不一定相同,需要对点位进行修正。
(4)逐格网校正
需输入影像范围(即校正影像的逻辑坐标范围)、影像输出分辨率、影像外廓(即相对内图廓的外扩距离,单位与图幅坐标一致)。通过设置外廓距离,可使图幅内廓边界以外一定距离内的影像不会在影像校正过程中发生变形。
(5)栅格地图控制精度要求
纠正控制点残差小于1m;重采样间隔1m;图廓点、公里格网及其交点坐标偏差不得大于1m。
1∶100000DEM格网间隔与高程中误差要求为:平地DEM格网间距50m,高程中误差6m;丘陵DEM格网间距50m,高程中误差10m;中低山DEM格网间距50m,高程中误差10m;高山及极高山地区的高程中误差按可相应放宽至1.5倍。
(6)精度评价
栅格地图精度评价,包括对原始图质量评估的图幅质量评价,对校正生成DRG的质量评估以及标准图框套合检查。
1)原始图质量评估。该项是对栅格地图制作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图是否有折皱,扫描时是否置平等。若原始图质量不好,则校正出的栅格地图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要对原始图进行质量评价,首先需要顺序修改控制点,当所有的控制点修改完毕后,图幅质量文件中的数值反映了原始地图影像的质量情况,其文件参数为图像纠正前的最大残差和中误差。其中的中误差值反映了原始图的整体质量,数值越大,质量越差;最大残差值反映了原始图中偏差最大的控制点的点号及偏差值。
2)校正图质量评估。该项用于评估校正生成DRG数据的质量。在完成逐格网校正后,根据图幅信息和按照图幅生成控制点部分中添加内图廓点的方法,定位影像的四个内图廓点,生成反映影像校正情况的质量评估文件,其文件参数为图像纠正后的中误差,中误差值反映了校正后影像的整体质量。图廓边长及对角线尺寸检查(单位:m):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对角1、对角2,图廓边长及对角线尺寸检查,通过对图幅图廓边长的检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验图廓边长、对角线各条边长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3)图框套合检查。在评估校正生成DRG数据质量时,还可以用生成的理论格网与校正图上公里网进行套合比较的方法检验公里格网精度是否在规定的限差之内。通过检查其套合情况,可判断校正生成的DRG数据质量。
(7)存储格式
利用ENVI软件制作的DRG存储格式是*.tif和*.img;用MapGIS系统制作的DRG存储格式是*.MSI。
(8)用途
栅格地图图件是遥感影像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以及几何校正的基础地理参照图像。
4.2.2 图像预处理
在保持足够信息量和清晰度的前提下,对噪声和条带较多的图像,需通过邻近像元灰度值替代法、低通滤波法、整行替代法和傅里叶变换法进行去噪声、条带的滤波处理,对辐射度畸变较大的图像进行辐射纠正处理。
4.2.3 纠正与配准
4.2.3.1 纠正与配准模型选取
多采用物理和拟合多项式两种纠正模型。纠正与配准应对所有波段进行。
物理模型适用于能提供严格卫星星历参数的影像数据,要求同时具备DEM数据且控制点整景分布;有理多项式模型适用于难以获得线性传感器的外部几何参数且其姿态十分复杂的卫星数据,要求同时具备DEM数据且控制点整景分布;几何多项式模型适合于平坦地区,通常用于处理难以提供获取影像的卫星星历参数和DEM数据的地区。一般根据数据源情况,对地形高差大的地区优先采用物理模型,其次有理多项式模型利用DEM数据进行正**校正,平原区利用1∶100000DRG资料和几何多项式模型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4.2.3.2 控制点选取
控制点应控制影像四周,且分布均匀。控制点个数应根据纠正模型和地形情况等条件确定。物理模型根据卫星星历参数建立严密模型,选9个控制点即可,通常20个以上,该模型要求整景数据均有控制点分布;拟合多项式模型与其纠正阶项(n)相关,当n=1时,要求每景最低不少于7个控制点,一般9个以上;当n=2时,每景选13~16个控制点为宜。该模型要求整景数据均有控制点分布。
4.2.3.3 纠正与配准控制点误差要求
平地地形纠正控制点中误差为1~1.5个像素,丘陵地形纠正控制点中误差为1~1.5个像素,山地地形纠正控制点中误差为1.5~2个像素,纠正控制点最大残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平地地形配准控制点中误差为0.5~1个像素,丘陵地形配准控制点中误差为0.5~1个像素,山地地形配准控制点中误差为1~1.5个像素,配准控制点最大残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重采样方法:包括邻元法、双线性内插法及立方卷积法。
对于数字正射影像图(DOM)重采样,其重采样间隔应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1∶250000比例尺重采样间隔30m;1∶100000比例尺重采样间隔15m;DOM接边限差要求平地地形接边限差为0.8mm,丘陵地形接边限差为0.8mm,山地地形接边限差为1.2mm。对于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即使接边限差符合上述规定,当镶嵌影像出现重影、模糊时,应进行接边处理。DOM影像应清晰、纹理信息丰富,景与景之间影像尽量保持色调均匀、反差适中。
4.2.4 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是指采用一种复合模型结构,将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或与不同类型的数据源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以获取高质量的影像信息,同时消除各传感器间信息冗余,降低不确定性,提高解译精度和可靠性,以形成对目标相对完整一致的信息显示。对全色数据与多光谱数据、SPOT与TM数据纠正成果进行融合,例如,ETM+(全色)与TM7、4、1,TM5、4、3,TM5、3、2;SPOT与TM5、3、2融合等,形成兼具高分辨率空间信息和多光谱彩色信息的融合影像。融合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加权相乘法、IHS变换法等多种方法。
影像融合匹配精度检查可采用影像融合法或影像叠合法进行,要求平原和丘陵地区匹配精度为0.5个像素,最大不超过1个像素;山地地区可适当放宽至1.5个像素。融合前须对影像进行色调调整,提高高分辨率数据的亮度,增强局部反差,突出纹理细节,降低噪声;对多光谱数据进行色彩增强,拉大不同地类之间的色彩反差,突出其多光谱彩色信息。
融合后检查是否出现重影、模糊等现象。检查影像纹理细节与色彩,判断融合前的处理是否正确,如果存在问题,返回重处理。如果融合后影像亮度偏低、灰阶范围较窄,则可采用线性拉伸、调整亮度对比度等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尽量保留融合数据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
4.2.5 影像镶嵌
标准图幅涉及多景数据或多个纠正分区,须考虑影像间接边,其接边限差平地和丘陵均为0.8mm;山地为1.2mm。
数字镶嵌方法是在相邻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镶嵌控制点,要求两景同名地物严格对准,拟合中误差在1个像元左右;两景图像间需进行亮度匹配,以减少亮度差异;镶嵌拼接线的选择无论是采用交互法还是自动选择,均需是一条折线或曲线;在拼接点两旁需选用“加权平均值方法”进行亮度圆滑,进一步提高图像镶嵌的质量。
接边检查可采用影像叠合法或检查点选取法。影像叠合法对接边影像进行叠合,结合目视判读与点位量算提取误差;检查点选取法通过选取DOM影像公共区的同名点,计算其较差的中误差。
当接边误差超过规范要求,应分析原因,并返回上道工序检查和修改控制点;如果接边误差满足要求,但某些特征地物(如道路、河流)错位,导致镶嵌影像出现重影、模糊,应进行接边纠正处理。
镶嵌影像应保证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接边重叠带不允许出现明显的模糊或重影。为保证接边自然,接边影像要有10~50个像素的重叠。
4.2.6 图幅整饰与信息管理
4.2.6.1 图廓整饰
图廓整饰内容包括内图廓、外图廓及坐标注记,要求如下:
1)内图廓线应是曲线,东西图廓可以绘成直线,南北图廓为弧线,可以分段表示成直线。图廓线宽度为1个像元。
2)图廓线平行于内图廓线,与内图廓线间隔为10mm,主图廓线宽度为1mm,副图廓线宽度为1个像元,两者相互平行,距离为2mm。
3)图廓线坐标注记内容是经纬度和公里网。在外图廓上以经差15'、纬差10'间隔注记经纬度坐标,注记2mm长、1个像元宽的短线在主图廓与副图廓之间,贯通图面的公里网间隔为10km。
图廓四角的经纬度注记标于内图廓四角的延长线两侧,字头朝上。经度注记跨经线的左右,左注“度”,右注“分”“秒”;纬度注记跨纬线上下,上注“度”,下注“分”、“秒”。
公里网注记要求每条方里线在图廓间注出其坐标值的两位数(km),首末方里线及百公里数方里线注记应注出完整数(km),在南、北图廓间的两位公里数注在方里线的右侧,百位以上数字注在方里线的左侧,东、西图廓间的两位公里数注在方里线上方。
坐标注记采用宋体。注记整10km字高为3mm,带号与整千千米字高为2mm。
4.2.6.2 图面整饰与注记
1)图面整饰要求标注图名、图幅接合表、数字比例尺和线比例尺、密级等。
a.图名。用横向注记在北图廓外居中位置,字体采用黑体,字高为10mm,字间距为10mm;图名下方注记图幅编号,字体采用黑体,字高为5mm。
b.比例尺。标注于南图廓外正中位置。应同时绘制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
c.图例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一般配置在东图廓外侧,沿外图廓线从上而下排列,上方与北内图廓线持平。
d.图幅接合表配置。在北图廓外西面。
e.图件密级。划分机密、秘密、内部用图3种。密级标注在北图廓外东面,最后一个字对齐东内图廓线。字体用宋体,字高为5mm。
f.南图廓外西面注记。包括所采用的遥感资料种类、时相和波段组合,控制资料等。字体用宋体,字高为5mm。
g.南图廓外东面注记。作业单位,字体用宋体,字高为8mm。
2)按照应用的要求注记地理名称、矢量要素、专题要素等信息。名称注记用宋体,字高为线划地形图的2倍。
4.2.6.3 信息管理
以1∶100000地形图标准图幅为单元,分幅生成DOM影像。以此为基础,分层叠加图幅整饰内容,形成DOM信息管理文件,各图层内容和顺序为图廓整饰、注记、行政境界和DOM。
4.2.7 检查与验收
1)影像地图需严格符合技术设计和任务书的要求,满足应用的需要。
2)影像地图图面要求影像清晰、反差适中、色调不偏色、信息丰富、层次突出。
3)图廓线尺寸、公里网、经纬度、图幅内外整饰及注记要符合要求。
4)数学精度的检查:在每幅图内随机抽取25个以上均匀分布点位,在1∶100000或以上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图或影像地图上读取同名地物点的坐标作为真值,计算随机取样点的中误差。
1∶250 000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指南
式中:m为点位中误差,mm;Δx、Δy为随机取样点坐标差,mm;n为随机取样点点数。
随机取样点最大残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为合格。
4.2.8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应用
4.2.8.1 不同波段组合影像地图的应用
遥感影像地图波段组合应根据影像地图的应用目的、制图区地物的情况和图像的信息量大小等因素加以选择。对TM/ETM+和ASTER多光谱数据,要求波段组合应覆盖可见光(B1、B2、B3)、近红外(B4)到中红外(B5、B7)的各个波段,波段之间相关系数最小,地质信息最为丰富,能够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对解译岩性和大的构造信息有利,常用的波段组合为B5、B4、B3。在干旱*露区,选择B7、B4、B1波段组合;在植被覆盖区,首选冬季低植被季节的图像,尽量降低植被的影响,选择B5、B3、B2波段组合,受植被影响比较低,对图像解译的可识别性较好,地质解译效果最佳;ETM+(全色)分别与TM7、4、1,TM5、4、3及TM5、3、2融合后的图像,地质解译效果较好。
CEBRS数据通常选择B2、B3和B4组合。
4.2.8.2 不同数据源、不同比例尺影像地图的应用
1)为了满足1∶250000比例尺遥感地质调查的精度要求,其影像地图比例尺应为1∶100000。
2)1∶50000比例尺融合图像是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重要遥感资料。
3)TM/ETM+和ASTER影像图层次多、色彩丰富、信息量大,不同地质现象上均有较好的反映。因此TM/ETM+和ASTER数据应是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最佳数据源。
4)SPOT与TM所形成的融合图像由于分辨率高、立体感强,在解译古火山机构方面作用突出,但其色调没有TM本身图像丰富,而且*影偏大,所以在岩性划分方面只能起辅助作用。
5)Radar与TM融合图像在色调层次方面没有TM丰富,与雷达图像相比,在立体效果和影纹方面没有更大的优势,该片种不是1∶250000遥感填图的优选图像。
6)从数据的可获取性、综合应用效果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角度出发,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中遥感地质解译应以1∶250000比例尺影像地图为主,1∶100000为辅,进行交互解译以确保解译结果具有重现性。
7)室内解译应充分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地图与GIS系统相整合的优势,进行多源数据的复合处理与解释。
8)正射遥感影像地图及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图能够更好地突出地形地貌的景观特征,能更加直观地提取构造、岩性分区、生态地质因子,进行地貌单元划分等,因此地质解译效果更加突出。
工作总结怎么写(特点、内容、格式、要求)
工作总结写作须知: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正文:和其他应用文体一样,总结的正文也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各部分均有其特定的内容。
3、开头:总结的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
作为开头部分,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4、主体:这是总结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成绩(亮点)和做法(关键指标完成情况)、经验和教训(问题和不足)、今后打算(下一阶段计划)等方面。这部分篇幅大、内容多,要特别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主体常见结构:工作总结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三种。纵式结构。就是按照事物或实践活动的过程安排内容。写作时,把总结所包括的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每个阶段的成绩、做法、经验、体会。
横式结构。按事实性质和规律的不同,分门别类地依次展开内容,使各层之间呈现相互并列的态势。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各层次的内容鲜明集中。
纵横式结构。安排内容时,即考虑到时间的先后顺序,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注意内容的逻辑联系,从几个方面总结出经验教训。这种写法,多数是先采用纵式结构,写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或问题,然后用横式结构总结经验或教训。
主体部分的外部形式,有贯通式、小标题式、序数式三种情况。贯通式适用于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的总结。它像一篇短文,全文之中不用外部标志来显示层次。小标题式将主体部分分为若干层次,每层加一个概括核心内容的小标题,重心突出,条理清楚。序数式也将主体分为若干层次,各层用序号排列,层次一目了然。
5、主体常见内容: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6、结尾:结尾是正文的收束,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方向、任务和措施,表明决心、展望前景。这段内容要与开头相照应,篇幅不应过长。
有些总结在主体部分已将这些内容表达过了,就不必再写结尾。结语部分。主要写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时间。
7、基本要求:不论何种格式的工作总结,其写作都应遵循以下要求:
掌握客观事实,广泛占有材料:这是写总结的基础,总结就是总括事实,得出结论。没有事实就无法得出结论。总结的材料要准确,典型,丰富。写总结的人得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积累丰富的材料,又要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对占有的材料作认真的分析研究:这是写好总结的关键,认真分析与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工作总结者加强学习马列**,毛**思想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并将其作为评价工作得失的理论依据。
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夸大成绩,回避错误的缺点。再次,要坚持运用辩证法,全面地看待过去的工作。既能看到得,又能看到失;既能看到现象,又能看到本质;既能看到主流,又能看到支流。
最后,要突出重点。总结不是流水账,不能不分主次地去罗列数字和事例,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精心选用,分析典型材料,突出主要问题。
反映特点,找出规律:这是撰写工作总结的重点。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好的总结应当总结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以及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数据真实可靠:生产产量、工程进度、技术指标、营业收入等数据必须确保100%准确。
8、具体写作过程中的要求:编好写作提纲,在编写的提纲中,要明确回答想写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等。就是简单的总结,不写提纲,也得有个腹稿。
交待要简要,背景要鲜明。总结中的情况叙述必须简明扼要。对工作成绩的大小以及工作的先进,落后,叙述一般要用比较法,通过纵横比较,使得背景鲜明突出。详略须得当,根据总结的目的及中心,对主要问题要详写,次要的要略写。
扩展资料:
工作总结常见错误有:
1、内容缺乏归纳,条理层次紊乱。常见总结开头部分,内容符合开头的要求,但内容安排得十分混乱,且有所遗漏。如果按照这四条经验为脉络组织材料,文章会显得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可惜的是,有关材料 被随意的堆砌在一起,逻辑混乱,没有层次、脉络可言。
2、遗漏重要内容:总结中要可以看到成绩和不足。由于缺少这些必要的内容,工作的最终成绩就不清楚,随后的今后工作打算也缺乏针对性。
3、语言辞不达意:这篇总结的语言问题较多。总结的重心是成绩、 做法和经验,不是今后打算。使用词汇要明确表达总结的意思。要想真正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就要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由于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处于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因此,在对一件事情进行总结时,还要全面认识、分析与这件事相关联的其他事情。
遥感中MSS, TM, ETM+的全称是什么
MSS多光谱扫描仪(Multispectral Scanner);TM专题制图仪;ETM+第三代推帚式扫描仪,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