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决定了蝌蚪长成牛蛙需要什样的环境,与牛蛙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是牛蛙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牛蛙蝌蚪的养殖方法是对牛蛙养殖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牛蛙蝌蚪的养殖方法

  一、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一般选用小型水泥池,水深0.6米-1米,面积8平方米-10平方米。池壁斜度要略大些,便于蝌蚪在池壁休息和**[**,主要指的是昆虫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产生的形态、习性的变化,其具体分为四个时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一个世代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完全**昆虫,没有完全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不完全**昆-biantai]后的幼蛙**。因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5毫米-6.3毫米,游泳能力差,主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池中应投放水葫芦、水草、树根等,覆盖率占1/3。池四周用竹箔围好,以防敌害,池中水面下10厘米处设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台。

牛蛙蝌蚪的养殖方法,蝌蚪长成牛蛙需要什样的环境

  二、放养密度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2000只-3000只。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只-1000只,30天后至**前每平方米放养100只-300只。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三、投饵数量

  孵化后的前6天,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随着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投喂量:7日龄-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克-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克-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粉状饲料要煮熟后搓成团投喂,鱼肉、鱼肠等要切碎,田螺要压碎后投喂。每日投饵时间为16时-17时。

  四、日常管理

  培育过程中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蝌蚪经80天-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期蝌蚪成活率。肉食性鱼类、蜻蜒幼虫、水蛇、虎斑蛙蝌蚪、龙虱幼虫等均会吞食牛蛙蝌蚪,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蝌蚪长成牛蛙需要什样的环境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

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成蛙。

  蝌蚪的**控制和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牛蛙蝌蚪期较长,约70~90天,因此7月中旬以后孵化出的蝌蚪当年很难**成幼蛙,即使勉强**,也会因个体太小,体内营养积蓄少,难以安全越冬。而蝌蚪耐寒能力比幼蛙强,越冬成活率高。因此,后期孵化出的蝌蚪如不能在秋末完成**,则好通过降低水温、减少饵料投喂、增加混养密度等手段,将其**推迟到第2年的4~5月进行。蝌蚪的越冬较为简易,一般选择背风向阳的池塘,将水位加深至1米以上后,按每平方米1000尾的密度投放蝌蚪。

越冬期做好水质管理,蝌蚪就可安全越冬。对于**后的幼蛙,越冬应选择避风向阳场所,人为创造一些适于幼蛙越冬的条件,如在池塘向阳一面用石头、土块、木板等为幼蛙搭建人工洞*;或将土翻耙松软,等幼蛙钻入后,在上面堆上一层稻草,稻草上好再盖一层塑料膜,以保温保湿;也可将池水加深到1米以上,池底留30~50厘米淤泥,让幼蛙在池塘中越冬,同时做好防冻工作。

  蝌蚪在**阶段是处在危险时期,蝌蚪长成牛蛙需要什样的环境是需要研究的。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的幼蛙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所以多学习牛蛙蝌蚪的养殖方法,保证牛蛙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才是成功的一半。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