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蝗虫俗称“蚱蜢”,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蚱蜢,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是农业害虫之一。但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蝗虫养殖等一系列养殖项目出现了。为了使大家更明确的了解蝗虫,本文总结了蝗虫是什么,蝗虫品种,以供大家参考。
蝗虫是什么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直翅目(Orthoptera)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昆虫[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禾本科(学名:Poaceae),分为620多属,10000多种。]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生活习性
蝗虫(Locust)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多。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成虫(adult,imago)生物学概念,为幼虫、若虫的对应词。]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不完全**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nymph)。]”。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着。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蝗虫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蝗虫种群分布
飞蝗[昆虫纲直翅目蝗科。]Locustamigratora是世界上分布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L.mgratoriamgratoria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tibetnsis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新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蝗虫品种
稻蝗
外观特征:体长雌性21~31mm,雄性26~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脚绿色。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环境:草丛环境。食性:植食性昆虫,包括植物各部位与腐果。
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东亚飞蝗
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人工养殖可以转换为每年四代。
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交尾期呈现鲜**。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东亚飞蝗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从孵化成幼蝗后,经35天的饲养过程即可为成虫,50天左右肥壮后即可销售,所以时间短、回报快。饲养1万只东亚飞蝗成虫可达20公斤,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并且购种只一次。自繁数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多年饲养,不断卖钱,一只雌蝗一次可产卵35~90多粒。飞蝗之所以受人青睐,是由于它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经专家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9.5—51.2mm,雄成虫33.5—41.5mm。体黄褐色或绿色。触角丝状,多呈浅**,有复眼1对单眼3个。复眼后具淡色条纹,前下方生暗色斑纹。前胸背板马鞍状,隆线发达。前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肠节中部,具暗色斑纹和光泽。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环,后足胫节红色。在田间受环境条件影响,往往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两大类。卵粒长约6.5mm,浅**,圆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圆微弯曲。卵块褐色圆柱形,长53—67mm,略弯,上部稍细,卵块上覆有海绵状胶质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虫又称蝗蛹,体型与成虫相似。共5龄。生活习性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
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
红后负蝗
直翅目负蝗科体长雄20-25mm,雌34-42mm。体色单纯绿色或褐色;头部尖长,头、胸与脚上都有细小白色突起,俗称「尖头蚱蜢」;飞行时可见下翅淡红色。是常见的负蝗。成虫全年可见,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林缘草丛间。成虫能嚼食各种绿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叶片产生许多不规则的洞痕。本种蝗虫较善于跳跃而不善于飞行,其身体的保护色[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大蝗
**大蝗不同于东亚飞蝗,**大蝗是**蝗虫中体型大的,尤其雌虫身长可达8、9cm。在生态习性方面,不论哪一种蝗虫都不能算是凶猛善战的蝗虫。可是对曾经尝试徒手捕捉**大蝗的人来说,就有不一样的体会了,因为在**大蝗粗大的后脚红色经节后面,布满着尖锐的硬刺;遭到捕捉时,它会猛力将脚后踢,对皮肤比较细嫩的小朋友来说,想要用手捕捉它,很可能会落得手指或手掌一阵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蝗虫大的特征是具有十分发达的后腿,适合长距离的跳跃,可轻易的跳到身体…俗称的蚱蜢就是蝗虫,**大蝗分布很广,成虫主要出现于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见到成虫,本种是一年一代的昆虫,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区。秋季雌虫在地表内产卵后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过冬,隔年春季开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以禾本科、豆科等各类植物。
拟稻蝗
体长2.2-3.5cm,复眼后方至翅端,有一条黑色的宽从带,身体细长,触角具黑斑。荷叶是它们的咬痕,是它们的杰作,如画一般的绚丽。
**稻蝗
外型特征:体长雄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
位于腹部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
若虫亦称蝗蝻,外型像成虫,可是只具翅芽(不会飞),善于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蝗虫身体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世界约有12000种,**已知有100多种。
生活史:卵→若虫→成虫。
外观特征:俗称蚱蜢,**人称为草螟仔有首民谣“草蜢弄鸡公”,歌词中即描绘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是**早年乡间常见的画面。蝗虫过境是大家耳熟能响的成语。
食性:是植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另类: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栖息环境与保护色: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丛中有的隐身效果,后脚粗状发达,善于弹跳,遇到危急是它们惯用的避敌方法。交配行为:和其它昆虫比,交配时间比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分布于北非、东非和南非,它们的破坏性极大,飞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荒芜。一大群落基山脉的蝗虫曾经覆盖的小面积相当于英格兰的总面积,它们曾给北美洲西部的开拓者带来过灾难。1875年8月15日~25日,当蝗群飞过内布拉斯时,估计总重量有250亿~500亿千克!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种蝗虫于1902年就已经灭绝了。
沙漠蝗虫成了大、具有破坏性的昆虫群体。1954年,科研人员曾在肯尼亚用侦察机测量得知,一个蝗虫群就能覆盖200平方千米的面积。那还只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几个蝗群中的一个而已,若所有蝗群合起来则会覆盖1000平方千米,厚达1.5千米,估计有5000亿只蝗虫,重量约10万吨。这种动物奇怪的一点是它基本上是独居的。大多数时候它是普通的、绿色的蚱蜢(蝗虫基本上就是迁移的蚱蜢)。但是当沙漠环境改变时,昆虫的行为也发生改变。有时当天气较往常湿润时,更多的蚱蜢就会孵化出它们的卵。
小蚱蜢互相撞击,互相摩擦,这种撞击和摩擦会促使个体释放出一种“群聚的信息素”(一种由动物,尤其是昆虫分泌的化学物质,会影响同族其它成员的行为或成长),因此它们开始**在一起。大量的蚱蜢朝一个方向行进,这一阶段会持续大约一周,然后它们长成成虫开始飞行,于是蝗灾就产生了。蝗群会在哪里出现并不很明确,但是如果它们在阿拉伯半岛繁殖的话,就会飞过非洲,沿途经过的农作物将遭到严重破坏。
蝗虫是什么,蝗虫品种就是以上的全部内容,此外在蝗虫养殖过程中注意,蝗虫的天敌主要有蛙和鸟两大类,尤其是蛙类,因此,必须做好这些天敌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