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正强朱行超
前言: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虾塘开始转养石斑鱼[石斑鱼(英语:Grouper),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因有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市场需求,而石斑鱼外塘育苗投资少,许多对虾养殖外塘只需略作改动,即可做石斑鱼育苗使用,尤其石斑鱼育苗利润也相当可观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海南、湛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做石斑鱼育苗。本文作者朱工多年前就有丰富的石斑鱼育苗经验,近几年也一直协助海南乐东等地石斑鱼育苗养殖户,绝大部分都取得了成功。
本文就是朱工总结了他多年来,对石斑鱼育苗方面的技术观点和经验,由海南正强公众号以连载方式推送,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水温
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期适宜水温为28~31℃,当水温在23℃以下时,仔鱼就不能开口摄食,导致开口能力差,仔鱼开口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极低;而33℃以上时,仔鱼则活动不正常。
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相对略宽,但也要注意防止日夜水温变化过大。
二、光照[①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石斑鱼鱼卵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到开眼前需要暗光,特别是开眼时一定要在暗光环境,所以需要制作专门的孵化箱。
育苗池塘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在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当光照低于5000lx时,仔鱼发育缓慢;而光照太强,则容易造成育苗池塘藻类生长过旺,导致pH偏高与溶解氧过高,对鱼苗[也叫“鱼花”。]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很容易发生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气泡病就是水体中气体过饱和的典型症状。该病没有固定的症状,很可能当发现鱼死亡的时候,也仅仅是气泡进入了鱼体的心脏和脑部,但在外部并无任何体征。另外,常见症状还有诸如气泡出现在皮下、眼睛或者是鳍棘中。实验显示,治疗气泡病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塘水充分曝气,使气体溶解水平降低到饱和,或者饱和以下水平。
三、盐度
石斑鱼卵孵化用水比重在1.020(俗称20格)以上时,孵化率[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较高;如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但不能低于1.018(俗称18格)。育苗前期用水比重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中后期的比重可逐渐降低到1.014(俗称14格)。
四、水中悬浮[悬浮读音为xuan fu,英文翻译suspension。]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
石斑鱼苗育苗过程中,水中悬浮有机物是一个特别关键的水质指标。
如水中悬浮有机物太少,则光照直射到水底,容易滋生青苔,导致鱼苗缺乏饵料成活率低,而且难捕捞;如水中悬浮有机物太多,则水质容易败坏,造成育苗失败。
五、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育苗过程中,氨氮也是要注意的重要水质指标,它是**鱼鳃发病的主要因素。一般要求氨氮不能超过0.6mg/L。当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鱼苗就会表现出氨氮中毒[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中毒。]症状。
氨氮慢性中毒危害为:鱼苗摄食量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体内组织间的输送。
氨氮急性中毒危害为:鱼苗表现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鱼苗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会在池边漫游。这一阶段也会出现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多为体大者先死。
慢性中毒导致鱼苗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当出现严重中毒时,体色变浅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鳃盖及口裂张大,甚至狂游乱窜,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时而缓慢下沉,时而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苗游动无力,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六、食性
稚鱼以藻类、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卤虫等浮游生物为食,为了不过分依赖生物饵料和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便于管理,减少鱼苗自残,在仔鱼孵化后可全程补充使用微粒配合饲料,以提高开口过料率,以及驯化其适应性,减少自残。
此外,育苗池塘的溶氧量要求保持在3.5mg/L以上;pH值应保持在7.8~8.5之间。
图/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