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鱼类病害发展现状及控制措施


一、病害现状

我国海水[海水是流动的,对于人类来说,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鱼类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是当今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养殖种类有大黄鱼、牙鲆、石斑鱼[石斑鱼(英语:Grouper),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真鲷、黑鲷、美国红鱼、大菱鲆[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瘤棘鲆”。]、梭鱼、鲈鱼、河豚等。随着养殖种类的增加、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愈来愈严重,致使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时有暴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害种类包括**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海水养殖种类疾病的轻
重有所不同,养殖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疾病有:

1.**性疾病

我国养殖的海水鱼类中已发现的危害严重的**病有牙鲆弹状**病、淋巴囊肿病、鲈鱼出血病、大菱鲆疱疹**病、真鲷幼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东方纯白口病、**性神经坏死病。其中,淋巴囊肿病是网箱及工厂化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主要见于1龄鱼类,在鱼体表、鳍上有*头状大小不—的
肿瘤状物,影响养殖鱼类的商品价值。这种病原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是我国海水养殖潜在的一种危重疾病。

**病的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但可以进行综合预防。

2.细菌性疾病

海水养殖细菌性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大的疾病。已知的病原菌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溶藻胶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屈挠杆菌、亮发菌、爱德华氏
菌、巴斯德氏菌等属中的一些革兰氏*性细菌以及链球菌、败血病、溃烂病、腹水病、肠炎病等。但与**性疾病相比,其病原容易进行人工分离、培养,可以在常规条件下观察到(光学显微镜)。在通常1青况下只要及时正确诊断,可以用消毒杀菌剂浸泡或全池泼洒药物,防治体表和鳃上的细菌病;对体内细菌病,可以口服药物饵料或注射抗菌素[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其治愈率可达70%左
右。

鉴于细菌性疾病是海水养殖动物一类常见、多发性流行病,经过长期的防治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抗菌药物有许多弊端。所以,提出应研制和开发渔用抗菌药、环境保护剂、细菌**、免疫增效剂等,以调节微生态平衡,控制和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

3.真菌性疾病

真菌病在我国海水养殖生产中较为少见。目前有一种鱼醉菌病危害较大,可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但迄今在我国尚未发现,在欧、美和日本均流行,因此,在引进鲑鳟类和等时应严格检疫。

4.原虫病

原虫病是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具有一定危害的疾病。近几年,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有:

(1)淀粉卵涡鞭虫病:病鱼体表、鳃和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常浮游于水面,呼吸加快,鳃盖闭合不规则,口不能闭合,鱼体瘦弱,游泳无力。我国养殖的真鲷、黑鲷、鲈鱼、石斑鱼、牙鲆和鲻梭鱼类等常被寄生。水族馆和小水体中养殖的鱼类受
害特别严重,可反复感染出现发病高峰。

(2)隐核虫病:病鱼体表、鳃、***和口腔等与外界相接触处,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者体表皮肤有点状充血,鳃和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色混浊状薄膜;病鱼食欲不振或不吃食,身体消瘦,游泳无力,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近些年来,随着养殖种类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水泥池和网箱养殖的真鲷、、黑鲷、鲈鱼、石斑鱼、红鳍东方纯、牙鲆等几乎所有的海水鱼类都可被侵害。

(3)指状拟舟虫病:近年来工厂化养殖牙鲆、大菱鲆常遭

受该纤毛虫的侵袭。指状拟舟虫是一种兼性寄生虫,通常情况下自由生活于水体中以**有机物为食;当鱼体受伤或养殖水体中大量存在时,该虫便可能人侵鱼体,并可寄生于脑组织,造成大量死亡。对养殖鱼类的原虫病,疾病早期主要采用硫酸铜、福尔马林、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孔雀石绿等药物进行防治。

5.蠕虫病

蠕虫病种类很多,其病原体包括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和蛭类等,国内见于报告的有几百种寄生性蠕虫。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寄生于鱼类的体内外,但对鱼构成威胁并导致疾病的主要是寄生于鱼体表和鳃的单殖吸虫,例如三代虫、锚首虫、本尼登虫、双*道虫、异斧虫、异沟虫等。

防治这类寄生虫可用敌百虫、乙酰甲胺磷、过**焦磷钠、过硼酸钠等浸洗,也可用淡水浸泡。

6.寄生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寄生甲壳类主要见于海水网箱和池塘养殖鱼类的体表和鳃。常见的有鳋类、鱼虱类、颚虱类和鳃尾亚纲中鲺科的一些种类,此外还有软甲亚纲、等足目中的一些种类,寄生在鱼类的口腔、鳃腔和体表。

由于这些寄生虫个体较大,一般肉眼均可见,所以较容易被发现和使用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防治。

二、疾病的控制措施

对养殖鱼类病害的防治,着重强调“防重于治”。养殖鱼类生活在水中,通常情况下其体质状况不易观察到,这对及时发现患病个体并进行防治造成—定的困难;其次,鱼患病后,大多数失去食欲,不吃食,药物难以按要求的剂量进入
其体内。所以,对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治重点应放在预防和控制方面,治疗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采用的“健康养殖”管理措施有:

1.合理放养健壮和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基础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某—养殖种类的密度减少,这样便减少了同一种类接触传染的机会。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如投喂生饵,应事先进行传染**原检查或消毒,并保证
其鲜活。

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水产养殖动物对于氧气(溶氧)不仅表现在呼吸直接的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环境上的需要。保持养殖水体中溶氧在5.0毫克/升以上,不仅是预防养殖动物病害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养殖环境的需要。

3.不滥用药物

有些药物,例如抗菌素,如果经常使用就可能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和污染环境。因此不能有病就用抗菌素,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4.降低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

由于人为(如水污染、投饲的技术与方法)或自然(高温、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较长,养殖动物就会能量消耗过大,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引起疾病的感染甚至于暴发。因此,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创造条件降低应激,是维护和提高机体抗病力的措施。

5.实施消毒措施

(1)苗种消毒:可用50毫克/升PVP-I(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或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10-20毫克/升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等药浴10-30分钟。药浴的浓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养殖种类、个体大小和水温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养殖用的各种工具,例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因此,在日常生产操作中应做到各池分开使用,如果工具数量足,可用高锰酸钾或漂**等浸泡,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行使用。

(3)饲料消毒:投喂的配合饲料可以不进行消毒;如投喂鲜活饵料,应以100-200毫克/升漂**浸泡消毒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