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虾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由于天气原因,或是管理不当,养殖水体难免会发生“倒藻
[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现象,处理不善时,更会导致养殖对虾的缺氧、发病和死亡等等状况发生,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可见此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何谓“倒藻”?
很简单,“倒藻”就是养殖水体中的藻类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于变红(原为硅藻者)。一般养殖个体尚小时水色会变清,相反则会变浊。其中变浊又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
发生“倒藻”时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品种即刻产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会下降,二**碳
[二**碳,化学式:CO2,是空气中常见的温室气体,是一种气态化合物,碳与氧反应生成其化学式为CO2,一个二**碳分子由两个氧**与一个碳**通过共价键构成。]会增加,这是由于水中少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而引起的,另外二**碳增加后又会使PH值迅速下降,一般会在7.5以下。其次,由于大量的死藻分解,除了会加大氧的消耗外,往往还会产生氨氮和**酸盐,因为藻类本身是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而大量的死藻又会使池塘本身的自净细菌负担不起,特别是遇上*雨天
[《*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时更明显。再其次就是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又会抑制藻类的生长。还有就是水中悬浮物(微尘、粪便、死藻等)成混浊状态,平时这些物质主要是靠藻类来沉降的。
发生“倒藻”的原因:
一个是天气原因:主要是气温的突变。二是人为的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的时机把握不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倒藻”的处理方法:
1、检测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泼水调节。
2、注意增氧,特别是对虾规格较大或密度较大时,可同时泼些抗应激和解毒的药物。
3、补充新水,肥塘。
4、有条件者或按第3步骤做了一次后没有效果者,应检测水中是否有大量原生动物,如果是则应先杀灭后再育塘。
5、有时绿色的水体变混浊后其中还会有大量的甲藻,水色也是黄泥色的,此时应用灭藻剂来处理,之后再考虑育水。
6、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以致延误时机并加大处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