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土池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是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育苗的成败直接影响生产的成本、产量和效益。往往因某个环节失误导致育苗失败,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总结,认为抓好以下关键点可确保育苗成功。
1、抓好种蟹选购和暂养关。种蟹大多购浙江地区海捕抱卵蟹,质量要求肢爪齐全,无外伤,抱卵饱满,活力好,个体0.4斤/只以上。暂养在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体清新的网箱中,有条件的散养于无淤泥的小池或圈养平台上。每天傍晚投新鲜的杂鱼、贝肉。
2、抓好进水关。五月份育苗期是梅雨期,降水多、盐度降幅大,易导致梭子蟹苗死亡,初次进水盐度相对高些20‰以上,进至平台上1米左右,缓冲雨量对盐度的下降幅度。
3、抓好清塘[qingtang
]
消毒关。①每亩150斤漂**
[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清塘消毒尽量做到漂**均匀溶解于水中,切勿将漂**遇水结块成团、大块的沉入池底,氯释放慢,短时间形不成氯峰值,清塘消毒效果差。结块成团沉入池底,氯释放慢,池中
[她如鱼得水,步步为营,却终归为池中鱼。]余氯长时间超标,无法布苗。一般用充分溶解的漂**清塘3天后(72小时)可布苗。②清塘与布苗时间间隔不宜过长,以3-4天为宜。时间过长池中枝角类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挠足类
[桡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鳃足亚纲。]大量繁殖争食轮虫,使梭子蟹苗营养不足,**发育受影响,清塘与产苗间隔4天以上,产苗前天用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农用或兽用杀菌、杀虫、杀螨剂。]控制枝角类、挠足类生长。
4、抓好布苗密度关。每亩种蟹1只左右,如有轮虫等饵料
[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可增加产苗密度。
5、水质关。梭子蟹育苗采用清水育苗,每天加注新鲜海水,确保水清、活、爽,利于顺利**发育。
6、饵料关。池中原有肥力培育的饵料生物可满足溞状幼体1-3期足够的摄食。4期以后池中苗密度高,饵料生物不足,投些饵料,最好以鲜活轮虫为宜,尽量少投豆浆等辅助饵料。
7、病害防治关。①气泡病
[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气泡病主要是因池水肥,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上层池水过饱和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渗入幼苗体内形成气泡导致苗死亡,除保持池清新外可用上层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白天搅动池水,使上层氧气溶入下层水体中,加大和空气的接触面,释放氧气到空气中,减少上层池水过饱和浓度有效控制气泡病。②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保持池水清新,少投或不投豆浆,减少池水有机物的含量,有效防止寄生虫病。③细菌病,溞状育体3期后,池中泼洒蛭弧菌生物防治效果明显。
8、分池关。梭子蟹育苗发育至大眼幼体2日龄以上可采用灯诱直接捞至邻近的池中,分池放养,可充分利用池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加快梭子蟹生长**。异地放养应在**为2期幼蟹2日龄后进行,甲壳变硬确保运输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