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是除了哺*类和鸟类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在水温降到4℃以下,河蚌完全处于不吃也不动的休眠状态[休眠状态是是指将所有运行的实时数据存储到硬盘上,并且关闭一切不必要的硬件以求省电。]时,河蚌即进入了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为保证育珠蚌[1.能产珍珠的蚌。]的安全越冬,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建立暂养池[暂养池是指用来短期饲养水产养殖动物苗种或成品的水池或池塘。]。在鱼、蚌混养区域,要在冬季干塘捕鱼前,选择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小池,作为越冬暂养池,水深需保持在1米以上。
2.适时移放。移放时间以在0℃~5℃间为好。0℃以下水体结冻,全导致蚌体结冻受害。而在5℃以上,蚌具有一定的户闭条件,能进行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最终生成二**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因耗氧大,在密度很高的暂养池内,能造成缺氧死亡。此外,移放时要选择天气睛好、脱水时间短的条件下进行,以防蚌体失水过多,影响越冬。
3.深水越冬。将越冬育珠蚌沉放到深水层,近塘底而不到泥。水深以不低于1米为好。深水层水温稳定,受寒流影响较小。
4.肥水越冬,破冰增氧。越冬池必须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一定浓度。如水面连续数天结冰[结冰又称冻结,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中的水)冻结成冰,或江、河、湖、塘或近岸海面水冻结为冰的现象。],会造成水中缺氧,使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的贝壳。]蚌窒息死亡。所以在冬季水面结冰时,要在吊养处放置稻草扎成的保暖物,使水面有不结冰的空隙。结冰后要破冰,使水面空气畅通,保持水中有一定的含氧量[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
5.及早放养。当温度上升到5℃以上时,要及早把珍珠蚌安置放养,使安全越冬后的珍珠蚌早日进入春季生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