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高产混养池塘生态环境调控技术



任福海郑毅辽宁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海蜇与鱼、虾、贝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多,各品种生活习性差异大,养殖生态环境的调控既要考虑到水的理化指标,更要考虑到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指标如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和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如何使池水保持鲜、活、肥、嫩、爽,为养殖生物的生长提供优良、稳定的生态环境,是养殖能否稳产高产的关键。

1物理调控

1.1控制水位、调节水温

根据养殖季节和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控制水位来调节水温。春季水位宜浅不宜深,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贝类如溢蛏通常在4月中上旬放苗,水位控制在70~2000px为宜。海蛰放苗时,水位120cm以上。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保持最高水位。9月下旬以后,水位3750px。

1.2加注淡水、调节盐度

对于高盐度养殖区,可以通过加注淡水,将盐度调节到18~30。

2生物调控

2.1控制有害藻类

甲藻是海蜇养殖中危害最大的藻类,春季纳潮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时,要在大潮汛接**潮时开始进水,进水后镜检水样,如果没有甲藻,则可以施肥[施肥,是指将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肥水。养殖过程中,对于换水时混人的甲藻,利用其上浮的习性,在下风头局部**区用40~500mg/L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及时予以杀灭,避免其形成优势种群[生物学名词,种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的种群。]

2.2接种单胞藻、稳定生物环境

自然条件下,水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优势种群形成的随机性很大,如果是**藻类如甲藻形成优势种群,会造成严重危害。小球藻[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具有广温、广盐、繁殖快、易培养、种群稳定的特点,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向池塘接种小球藻,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通过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保持优良、稳定的生物环境。3月初,池塘进水30Cm,用100mg/L漂**全面清塘,杀灭水中所有藻类和病敌害生物,待漂**失效后,每667m2接种高浓度小球藻液100L,施氮肥10mg/L、磷肥5mg/L。待小球藻繁殖起来,形成优势种群后,再逐渐添加自然海水。养殖期间,根据池塘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情况,补充一定数量的小球藻,以保持其种群优势。小球藻接种宜选择在晴天的早晨或上午进行。

2.3接种浮游动物

春季浮游植物繁殖起来后,如果浮游动物少,可以向池塘接种挠足类、枝角类,以促进其繁殖,增加饵料丰度。轮虫虽然也是海蜇的优质饵料,但条件适宜时轮虫繁殖速度非常快,难以控制,接种量不宜过大。

2.4使用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环境

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EM菌等具有降解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促进有机物分解,抑制有害细菌繁殖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养殖环境,从而大大降低换水量,减少饵料生物流失,维护优势生物种群的稳定。在高温期的7月中旬—8月中下旬,每15~20天使用光合细菌20~30mg/L,水体交换50%~60%,即可满足养殖生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

3科学施肥

海蜇和缢蛏分别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需要通过肥水来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肥料分无机肥和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无机肥肥效短但起效快,有机肥肥效长但起效慢,两者结合使用。以尿素和二按作为氮肥和磷肥,首次肥水施氮肥10mg/L、磷肥5mg/L;中期肥水施氮肥2mg/L、磷肥1mg/L;后期肥水施氮肥1mg/L、磷肥0.5mg/L。施无机肥要选择在晴天的早晨或上午进行。以鸡粪作为有机肥。鸡粪经过充分发酵后,采用挂袋施肥方式,每袋装发酵好的鸡粪10kg,每667m2挂8~10袋。挂袋施肥的好处一是缓释、长效;二是可以根据肥水情况,实现控制施肥。

施肥数量和次数依据池水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灵活掌握,养殖前期透明度1000px,中期875px,后期750px。当透明度达到要求时,要及时将施肥袋取出,减少或中断施肥。连续*雨天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差,繁殖速度慢,对肥料的需求减少,此时要将大部或全部施肥袋取出,待天气晴好时再重新挂到池内。混养鱼类的池塘,饵料鱼的汤汁以及鱼的残饵、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应减少有机肥的用量。

4合理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由于水体的容纳量和天然饵料生物的供应量是有限的,适宜的放养密度和比例搭配对稳产?高产和养殖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以海蜇、缢蛏、牙鲆、中国对虾混养为例,适宜的放养密度为:海蚕轮放轮捕,海蜇苗伞径5cm以上,第1茬5月中旬放苗,每667m2放苗70~80头;第2茬6月中下旬放苗,每667m2放苗110~120头;第3茬7月底一8月初放苗,每667m2放苗90~100头。缢蛏放养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每667m2埕田投放壳长0.5~375px缢蛏苗50kg。牙鲆每667m2放养体长3~125px鱼苗800尾。中国对虾每667m2投放体长1Cm以上虾苗0.3万尾。

5科学投饵

鱼类(牙鲆等)的饵料是冷冻的小杂鱼,要定时、定点投喂,投喂量要根据摄食和残饵情况随时调整。高温季节,为保护水质,投喂前要将饵料鱼清洗干净,投喂量减少1/3~1/2,待水温适宜时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