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施卫民(施工)
所谓养虾先养水,水源好是养虾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大环境日益恶化,使得养殖户处理水的要求越来越高。近日,据施卫民(施工)介绍,有一些在广西北海铁山港
[铁山港是广西的天然深水大港,位于北海市东部,东邻广东省湛江市,地处北部湾中心,东经109°32’58.0238”, 北纬21°28’40.8809”。]的养殖户发现,刚刚抽出池塘的海水
[海水是流动的,对于人类来说,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一旦加入淡水,池塘很快就会出现一些白色的析出
[析出,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以结晶的状态出现),或固体物质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物悬浮在上面,令人头痛不已。针对这个情况,施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也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如果是海水加入到淡水,析出物的析出更加快。如果对海水用漂**进行消毒,那家伙就更加精彩了,马上会成为一大池豆腐花。1-2天后,这些悬浮的析出物会沉淀到池塘底部。
这是一些什么东西?这里只能够说是海水的析出物,前几天就有一个砖家咋咋呼呼的唠叨是这个是那个的成份,可到底是什么样的析出物,也就是该海域污染了什么,这就只能够以相关部门准确分析和公布为准了。这里只能够就胶体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的形成和析出,仅仅旁说一下这一次特定抽水点的这些水为什么会有析出的可能性,与该海域的污染程度无关。
水是自然界中的一种万能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的物质,像海水就溶解了各种不同浓度的盐,如溶解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就构成了海水不同的盐度,溶解了不同浓度的钙盐,就形成了海水的不同硬度等等。在海水中,这些氯化钠等无机盐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水体中,其分散的微粒
[微粒,微粒是指极细小的颗粒,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离子等以及它们的组合。]直径<1nm。这些以单分子或者离子溶解了盐的液体就称为真溶液
[由于被溶解物质(称作溶质)的颗粒大小和溶解度不同,水溶液的透明度会有所不同,较透明的称作真溶液,较浑浊的称作胶态溶液(又称假溶液),有些胶态溶液还会进一步在底部形成沉淀,成为沉淀胶态溶液。]。真溶液的主要特征是:溶液是透明,不发生光散射,扩散速率快,溶质和溶剂均可透过半透膜和过滤纸。
真溶液里分散的物质微粒直径<1nm,当水里分散的物质的微粒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就叫做胶体。
而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如富含淀粉、蛋白质的饲料残饵、粪便等有机物
[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微生物分泌物污染,这些分子量远远大于盐的有机物亦可能会在局部流动不强的水中以胶体的形式存在。其中,这些有机物中的蛋白质,由于分子表面有许多极性基团,这些基团与水有高度亲和性,很容易吸附水分子(每1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0.3~0.5g的水),从而使蛋白质颗粒外面形成一层水膜。由于这层水膜的存在,使得蛋白质颗粒彼此不能靠近,增加了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阻碍了蛋白质胶体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同时蛋白质分子在非等电状态时带有同性电荷,即在酸性溶液中带有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由于同性电荷互相排斥,所以使蛋白质颗粒互相排斥,不会**沉淀。所以,含有丰富淀粉、蛋白质的养殖肥水形成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是指一定大小的固体颗粒药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溶媒中所形成的溶液。]的几率会比较高。
胶体溶液有什么特点
溶解分散在水体的分散系的微粒是若干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的大分子,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胶体溶液外观均一、透明、相对稳定,溶解的物质能透过定量滤纸。从外观上看,这些溶液透明澄清与其他优质养殖水无异。见下图:
当改变水体的离子浓度(加淡水)或者采取其他化学方法干扰水体的电子分布时,这个貌似纯洁的海水就会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析出物。见下图:
从肉眼看:这些海水透明澄清与其他优质水无异。但是:由于胶体溶液里有微粒直径比较大的颗粒,可以通过小孩子玩的会发射强光的玩具“激光手电”进行肉眼鉴别。
溶解了各种盐的干净海水和溶解了淀粉、蛋白质等的胶体海水,可以通过简单的光照肉眼观察。强光束通过胶体溶液时,从侧面可看到一条光亮的光线,这是由于胶体溶液里的大直径颗粒产生的散射而产生的光线。而真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太小,就没有这种现象。
导致海水胶体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1:养殖污水集中、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区域的海水(内海湾末端,尤其流动不那么好的内沟这种情况比较多)pH值的升高,矿物表面吸附蛋白质、淀粉等等大分子而造成表面电荷电性的改变。
2:区域底部沉积物丰富。如果当年雨水不是很大,加上内海沟水流动、交换少,会使到该区域海水的离子浓度降低,沉积物丰富的区域底泥矿物微粒就会析出转化为胶体态物质。
3:当该区域pH值升高时,形成胶体微粒所需的活化能则减小,有利于新的胶体形成。
为什么加淡水后,海水会有析出物形成
淀粉、蛋白质之所以能以稳定的胶体存在于海水主要是由于:
1:蛋白质分子在非等电状态时带有同性电荷,即在酸性溶液中带有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由于同性电荷互相排斥,所以使蛋白质颗粒互相排斥,不会**沉淀。
2: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有利于蛋白质胶体在海水中的稳定性。
当加入淡水或者消毒药的时候,由于水体的电子改变,淀粉、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就被破坏了,这些有机物会**形成更大的颗粒,出现肉眼可见的析出物,最后沉淀。
这些析出物必须及时移开,不能够保留在池塘,否则当池塘藻色起来后,pH升高,就有利于这些沉淀的析出物会重新形成胶体分布于水体中,这么多的淀粉、蛋白质溶解在水体中,后果会怎么样?不言而明了。
所以对这些外水源必须处理了再使用,避免留下后患。下图就是广西北海铁山港养殖户把处理好的水抽进养殖池塘。处理方法如下:
可以在蓄水池通过化学方法干扰胶体的电子,让胶体形成沉重的大颗粒析出,沉淀到底部,然后取上层水使用。也可以直接在养殖池塘处理后再消毒使用,但是直接在养殖池塘处理后再消毒使用一定要求沉淀物必须是沉重、结实的,避免再次形成胶体。
见下图:
我们看看北海铁山港两个养殖场经过处理后和原来没有处理池塘水的对比,养殖场的外观:
没有经过处理的水体见下图:
经过处理10天后的水:
处理超过30天的水,见下图:
*注:在此,对提供现场照片的铁山港曾先生、陈女士两位大虾表示深深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