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西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鱼[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基地。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养殖至今已突破6000网箱,养鱼300多万尾,养殖品种有鲈鱼[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黑?、大黄鱼、真鲷[真鲷(Pagrus major),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黑鲷、红鱼、牙鲆等十多个。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鱼病也相应加重,给养殖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此,1999年我们承担了青岛市有关部门安排的海水鱼疾病综合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经过一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鱼病的种类和防治
(一)细菌性肠炎:鲈鱼、真鲷、黑鲷鱼苗、成鱼均有发生。
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不摄食,腹部膨胀,轻挤腹部有白浊物流出。解剖发现肠里无食物,肠道脓肿,腹腔有积水。主要发生在8-9月高温期,可引起鱼大批死亡。
防治措施:(1)饲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每公斤饲料添加1.5克,连喂5-7天;(2)投喂新鲜的小鱼虾;(3)网箱周围挂漂**药袋,3天以后死亡数量减少,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是指经过一定的变动之后回到以前的状态或者水平。]。
2.细菌性突眼病:发生于真鲷。
症状:病鱼一侧或两侧眼部向外突出,严重的眼内出现气泡,眼睛脱落。镜检眼睛发现大量孤菌。
防治措施:(1)10ppm的白霉素浸泡[浸泡,读音是jìnpào,汉语词语,解释为将物体浸入在液体中。]30分钟[分钟表示时间长度的词语,一分钟等于60秒。],连用3次。(2)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克,连喂5-7天。
(二)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车轮虫寄生:发生于越冬鲈鱼。
症状:鳃粘液增多,鳃丝颜色变淡、不完整,病鱼体发暗,游动缓慢或失去平衡。镜检鳃丝发现有小型车轮虫。此病可导致鲈鱼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CUSO4浸泡病鱼30分钟,水温降至1℃时,浓度增加至8ppm。浸泡时同时加白霉素10ppm或氯霉素5ppm。浸泡后症状较轻的陆续恢复正常。
2.隐核虫寄生:发生于鲈鱼、黑?。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暗,鳃部粘液增多,鳃丝颜色变淡,有小白点。镜检发现有隐核虫寄生。
防治措施:用100ppm的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浸泡10分钟,或用淡水浸泡20分钟,浸泡时加上5-10ppm的氯霉素。浸泡后绝大部分恢复正常。
3.双*道吸虫寄生:发生于鲈鱼、真鲷、黑?。
症状:病鱼离群,鱼体色泽暗淡,有的失去平衡,鳃部粘液增多,鳃丝变淡,有褐色斑点。镜检发现有双*道吸虫。
防治措施:用淡水或8%的盐水或1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10分钟,均可使虫体脱落。
4.锚头虫寄生:发生于黑?。
症状:病鱼离群,鱼的吻部,鳍膜及鳃部,寄生体长1-2mm的寄生虫。寄生数量多时,呈绒毛状。这些寄生虫破坏鳃的上皮,引起鱼的继发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的敌百虫浸泡10分钟,或用1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10分钟,都可使虫体脱落。浸泡3天后,病症较轻的鱼即可恢复正常。
5.淀粉卵甲藻寄生:发生于河豚、真鲷鱼。
症状: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离群游动,吻部出血,鳃部粘液增多,颜色变淡并有白色斑点。镜检可发现鳃部、鳍及皮肤表面生有大量黑色的淀粉卵甲藻营养体。此病可引起鱼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每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0.7ppm浸泡30分钟,连用3天,或用淡水浸泡30分钟,隔天洗一次。
(三)营养性疾病
黄脂症:发生于鲈鱼、真鲷和河豚。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暗淡。解剖发现肝部块状黄变,胆管黄绿色膨大,腹部脂肪块状黄变。
防治措施:投喂鲜饲料,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可缓解病状,但痊愈困难。
(四)**性疾病
1.淋巴性白血病:真鲷患此病。
症状:病鱼失去食欲,多在水面游动,死后沉底。极度贫血,体色白化,呈灰至灰白色,鳃的颜色由浅红到白色,肝脏多呈绿肝,或由暗红色变成粉红色、褐色斑纹。多在低水温期流行。
防治措施:初步认定由**引起,受弧菌继发感染,出现溃疡症。可用抗菌素预防,投喂复合维生素。
2.淋巴囊肿病:真鲷、鲈鱼发现此病。
症状:病鱼头部、躯干皮肤、鳍及尾部附生单个或成群的小珍珠状或水疱状肿胀物。病鱼的淋巴囊肿不成集团,而成分散状,周围有发达的黑色素细胞,外呈小黑点状,感染率可达30%。此病易受细菌继发感染,高水温期流行,不致死,**自囊肿破裂处散出或感染其他鱼。
防治措施:可用防治细菌病方法处理,目前尚无其他好的治疗方法。
二、讨论与建议
目前,网箱养鱼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大多限于内湾养殖,局部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物过多,造成水流不畅,海水交换差;陆岸各种污水、废油排入海中造成污染,加上养殖单位对鱼病预防认识不足,及鱼排上的生活垃圾、死鱼没有及时送到岸上掩埋,过量投喂小杂鱼,残饵沉积,使海区各种病原大量繁殖,一到高温季节,导致鱼病蔓延。为使海水网箱养鱼健康发展,建议开拓新的海水鱼网箱养殖海区,积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加强宏观管理,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布局,促进海域水流通畅,改变投喂量,加强残饵及死鱼、病鱼的管理,减少鱼病发生;加强废水、垃圾管理和陆域污染物的控制管理,改善海域水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