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的夏眠[夏眠与冬眠一样都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大家都知道是海参回礁休息了,直到秋季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降下来才出礁觅食。通常只针对夏季最高温[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天气和暴雨前后,对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进行一定的管理维护,而在其它的时间段,则疏于管理。
夏眠是温带海参特有的习性,是长时间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生态适应性,水温升高是海参夏眠的主要诱发因素。但不是所有的海参都夏眠,比如幼参,是不夏眠的。夏眠时,海参完全不摄食,将水分挤压出后,身体收缩变硬,躲进**的下面或者缝隙里,不再活动。
黄渤海地区所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刺参,除部分小个体外大都夏眠,夏眠时的海水温度为20~32℃,夏眠期一般开始于6-7月,结束于9-10月,一般历时3个月左右。因各地水温变化的差异以及养殖环境的差异,刺参开始与结束夏眠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夏眠期间海参虽然不活动,但也要消耗自身储备的能量,呼吸代谢。作为养殖户,是不希望海参长时间生长停滞和减重的。所以,缩短夏眠期,即让海参进礁晚,出礁早,夏眠期不缺氧,不中毒生病,是提高海参产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养殖池塘的水质、底质等条件都不如外海的自然条件。夏季高温时,藻类老化、死亡后会迅速腐烂发酵,微生物分解腐烂的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池底溶氧。还会导致水体温度分层,致使海参缺氧后出礁漂参。也会产生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引起海参中毒。
另一方面,**物质也为细菌繁殖提供了丰富养料,有害致病菌乘机繁殖,池底环境很快恶化,危害到海参的健康和生命。等到夏眠期结束,海参出礁觅食的时候,也会导致致病细菌感染。
因此,夏眠期更加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悉心维护,强化管理,做到秋病夏防,防重于治。采用增氧[ ...]、底改、换水降温,补充“植物能量活性[活性:原来是从溶液离子的活动度和酶的活性开始,上至高级生命系统和生理机构的功能活动都适用的一种极其概括的非专门术语。]营养物质“等的多管齐下的综合管理措施:
1.通过营养免疫技术确保海参有抵抗高温应激的健康体质:每年在海参出礁活动时使用“4-6次全效倍力健”。
2.降低池塘水温。加强换水量,利用外海与养殖池水温差解决水温问题。
3.逐渐上调水位至1.5米以上,防止夏季光照强度高,引起池水温度上升。
4.采用机械增氧;伏天,高温气压低闷热的时候和雨后,加开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或水车搅动。没有机械增氧设施,则采用化学增氧,投放“超能粒粒氧”,增加水中的溶氧。
5.解毒水质,改善底质;高温季节,没有增氧机的池塘适宜使用化学底改剂;如臭氧底改片,超能粒粒氧,**塘底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盐、硫化氢等对海参的毒害,为海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雨水过后,及时使用“植物活性能量物质—活水解毒修复液”。解除酸雨毒素。
6.增强海参抗应激力;通过提高自身免疫,提高抗逆性,减轻对强风、暴雨、水体温度分层的**。伏天闷热或暴雨前,及时投放“植物能量活性物质--免疫应激灵”。
7.补充营养能量物质,提高呼吸代谢能力;海参夏眠中期,使用“植物活性能量物质—全效倍力健一次,可缩短夏眠期,促进出礁后的健康。
8.夏眠前,采用“青苔[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湿处。]净”一次治理分解好底部青苔,谨防死亡青苔引起海参缺氧及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