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发型流行性虾病病虾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胰脏萎缩,中肠腺
[具有脊椎动物肝脏和胰脏的机能,为此亦称为肝胰脏(hepato-pancreas)。]浑浊。有的病虾体表无明显病变,但体色趋向灰绿色,腹部常呈暗蓝色。游动缓慢,有时潜栖池边,摄食减少,胃内不饱满。严重时急性发作,行为异常,绕圈翻滚,最后虾体弯曲颤动死亡
[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
2.红腿病患病的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活动能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量大减,个体消瘦,肌肉与甲壳之间空隙加大。头胸甲
[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形状似三角形。腹部游泳肢先变红,以后步足、尾扇也呈红色。进行镜检,可发现虾的血液中有大量杆状细菌,凝聚时间明显减慢,红细胞数量减少。
3.烂眼病又叫瞎眼病。病虾行动迟缓,翘首匍匐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乱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无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另外,测定血凝时间,正常对虾为1分钟左右,而病虾需要3分钟以上。大多数病虾在1周内死亡。
4.褐斑病发病初期,虾腹部背面或头胸甲两侧出现褐色斑点或小的孔*。继之发展为带褐色的腐蚀区,形成直径约1~5毫米,中心凹陷的圆形褐斑。由于甲壳被破坏,病菌侵入,新壳与旧壳粘连,常在脱壳困难时死亡。
5.白斑病
[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可见白斑,以头**最多,腹部次之,有时输卵管末端也有。至后期,由白斑转为黑斑,病虾离群独游,泳动力减弱,直到死亡。
6.黑鳃病虾的鳃部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呼吸困难,致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直至死亡。
7.真菌病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充满体内。通过镜检,可看到病体的触角、头胸甲边缘等均有分枝的菌丝,不仅受感染的虾体很快死亡,而且传染很快,危及全池。
8.缘毛类纤毛虫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病这是由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protozoan)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缘毛类纤毛虫附生引起的病害。而且常与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发生,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降低病虾对缺氧的忍耐能力,容易造成死亡。
9.软壳病病虾甲壳软而薄,体形消瘦,活力减弱,生长缓慢。由于吃食少,池底的残留食物增多。
10.气泡病
[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此病主要发生在幼虾、稚虾身上,在虾的消化道内出现小气泡,使虾体比重降低,漂于水面,失去平衡,不久死亡。有时成虾也发生气泡病。
11.藻类引起的病害由于水中的藻类,如绿藻、褐藻及硅藻等附着于虾体表、鳃组织等引起的病害。不仅直接影响虾的行动和摄食,而且,严重时造成亲虾繁殖能力下降。
对虾养殖的常见病,还有:痉挛病,又称钩尾病、弓弯病;多见于7月底8月初的高温季节;微孢子虫病,腹部肌肉变白,又名“*白虾”、“棉花虾”;肌肉坏死病,在虾苗及成虾中均有发生,主要是水温过高、水中溶氧过低、盐度突变、水质污染,以及微生物二次感染造成的;中肠腺坏死病,由杆状**侵入引起的,多发生在糠虾及仔虾中;对虾钝头综合症,该病与赤潮有关,水质恶化,严重破坏环境条件,致使对虾以头部附肢反复猛撞池壁,肢体损坏,引起死亡;红圈病,由真菌类在池底或池壁大量繁殖的群落,形成2~80厘米的深红色圆圈,致使幼虾体表感染,死亡率可达90%以上;线虫寄生病,感染的对虾,行动呆滞,食欲不振,生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