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选择与清整
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系新开池塘,位于沿海堤外**区滩涂,泥沙底质,每个塘口面积2-5亩不等,海水水质达到无公害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全年海水盐度在16‰-25‰之间,pH值7.0-8.5,池塘最大蓄水深度1.2-1.5米。
2.池塘清整在放苗前,清除塘内螃蜞、斑玉螺等敌害[敌害,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í hài,释义是危害某种动物的动物。]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及其它杂物,翻耕池底10-15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曝晒5-7天后,进水20-30厘米,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再用泥浆[泥浆是粘土的微小颗粒在水中分散、并与水混合形成的半胶体悬浮液。]船将池塘表层底泥打成泥浆,厚度10厘米左右。
3.设置围网在池塘四周设置高1.0米左右的围网,网目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20-40目,再用宽2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缝制在围网上部外侧,防止螃蜞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4.建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池在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池旁边建肥水池[水池是用自然形成的装有水的小型坑洼或者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1口,面积为6亩,在苗种培育前10天左右,将腐熟有机肥堆放在肥水池四周,以培育饵料生物。以后苗种培育池中的养殖用水均从肥水池中抽取。
二、苗种播放
1.播苗时间、密度2003年9月6日,将人工繁育规格为0.2-0.3毫米的杂色蛤[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zaseha]幼苗投放到整理好的池塘中,数量为10亿粒,播苗密度5万粒/米2。
2.播苗方法在播苗前预先在池塘内放10厘米左右的海水(从肥水池塘中抽取),把杂色蛤苗放在塑料桶里,加海水用勺把苗和水一起舀起,再均匀泼洒在池塘中。
三、养殖管理
1.加注[《加注》是2009年在美国上映的剧情片,由乔纳森·萨莱米执导,斯科特·哈里斯等领衔主演。]肥水根据培育池塘水质情况,适时加注肥水。一般每7-10天加注肥水一次,每次加注20厘米左右。同时对肥水池,每10-15天施用氮磷复混肥1次,施用量折纯氮1克/米3,磷0.2克/米3。
2.水位控制平常保持池塘水深30-40厘米,冬季天气寒冷季节,加深水位到1.0米以上,防止冻伤蛤类苗种。每月选择小潮汛晴暖天气,对苗种进行干露一次。每天检查池塘堤坝有否漏、塌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修补。
3.检查测量每隔半个月取样检查苗种的生长情况和塘内敌害生物情况,测量苗种的规格,做好池塘记录,发现敌害生物及时人工清除。
四、结果
经过6个多月的中间培育,至2004年3月28日,杂色蛤苗种全部起捕上市,其壳长达1.5-2.0厘米,总产量10785千克,平均亩产362千克。
五、讨论
1.提早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和保持肥水是提高苗种出池规格的有效措施本次试验因为育苗时间较晚,培育杂色蛤苗种的水温多在20℃以下,低于蛤类苗种最适生长温度,所以培育的蛤苗生长速度较缓慢,出池苗种的规格偏小。如能提早育苗时间,则可增大培育后的苗种规格。另外本次培育池塘为新建池塘,肥水保持时间较短,水质较瘦,电影响了苗种出池规格。
2.搞好池塘清整和及时清除敌害是提出高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的关键所在苗种从育苗池移到室外池塘,环境条件改变较大,因此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努力减少苗种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性。池塘表层底用泥用泥浆船打成泥浆后,有利于杂色蛤苗种的附着。刚出池的苗种规格小,容易遭到敌害生物的侵袭,清除池塘内的敌害生物,有利于提高苗种成活率。
3.在杂色蛤苗种培育池塘最好留有人行管理通道每隔1.5米左右的间距留20-30厘米的空幅,便于日常的检查管理,避免操作过程中压踩贝类涂面,影响杂色蛤苗种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