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近几年在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的苗种生产中,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虾卵孵化率
[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低和幼体死亡率高的现象,幼体表现为不摄食、活力下降、趋光性
[生物趋光性是一种生物对光靠近或远离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差甚至消失,幼体不蜕皮、不**,甚至身体挂脏,久之成批死亡。勉强培育出的仔虾体质较弱,体形纤细,有的肠道变红,难以养活。在亲虾卵巢、畸形胚胎及患病幼体内存在着一种球状**及一种质型杆状**
[杆状**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大小为80-180 kb,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
2.防治:除对卵子进行洗卵与消毒外,还必须对无节幼体进行选优及消毒,排除带**的不健康幼体及灭活死卵排于水中的**,避免**对第一期溞状幼体的感染。用2~3毫克/升的漂粉精消毒1分钟或1毫克/升的碘伏消毒1分钟,再经消毒海水冲洗1分钟后放于消毒海水中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