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以来,珠三角地区雨水天气频繁,各种*雨、闷热天气交替,加上本月18~20日台风“浣熊”带来的强降雨,造成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平衡发生变化,隐藏在池塘中的疾病因子开始活跃,感染虾的机率增加。据厦门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属下的顺德水产医院的水产科技工作者称,近期顺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界频发的病害主要有“偷死症”、黑鳃病
[黑鳃病 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轻时河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和**性白斑病
[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等。下面就以上三种疾病的症状、原因和防治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对顺德及周边地区的虾农起到实际指导意义。
1、“偷死症”
又叫“死底病”、“冒底”,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虾死在池底。死虾通常无明显的异症,刚死不久的虾肌肉白浊,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些可见软壳现象。“偷死症”是**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引起的慢性中毒。随着养殖时间增长,池底的残留物如残饵、有机物及对虾的排泄物越积越多,容易滋生病菌,而且这些残留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容易产生**酸盐、二**硫等有害物质,致使虾陆陆续续中毒死亡。
从该病的发病特点来看,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顺德地区养虾业者盲目追求产量,加大放苗量,管理技术和设备跟不上,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常处在溶氧不足,甚至造成缺氧或局部氧,缺氧就易造成水质变坏,氨氮、**酸盐分解不畅而偏高。因此要根据管理水平,养殖场
[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环境及设备情况控制放养密度以预防对虾“死底”,管理工作主要有:
(1)控制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
(2)增氧,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低压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并且晚上最好开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同时也要投放增氧剂
[增氧剂,通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复合多种有效成分,通过综合作用,均匀释放溶氧,迅速降解水体毒素,稳定性强,速效而长效,养殖中任一时期均可安全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改善养殖环境。],使池水溶氧保持4毫克/升。
(3)改良水质,平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每隔7~15天投放0.2~0.3毫克/升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1~1.5毫克/升EM菌,放苗40天后,开始投放硝化细菌0.2~0.3毫克/升。
(4)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周最好换掉池水的1/3,水质要好。
发现对虾“死底”,首先应该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再进等量新水,同时加开增氧机,投放增氧剂。
2、黑鳃病
主要是因为虾池底有机物、残饵及虾排泄物污染严重,使水体环境恶化,加上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抵抗力减弱,容易被细菌感染。
发病对虾摄食减少,鳃部肿胀、发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弧菌和丝状细菌。
预防措施大体同“偷死症”,平时饲料内添加0.2%稳定型维生素C,加强水质管理。发现病情后应立即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全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2~3毫克/升或乐百多消毒灵溶液1.2~1.5毫克/升,同时开增氧机。次日,向虾池施放底质改良剂(主要成份为沸石粉)5公斤/亩。第三天添加等量新水入池,接下来施放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
3、**性白斑病
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对虾抵抗力减弱后容易发生**性白斑病。该病在顺德部分养殖区有发生,目前还未造成顺德较大规模的损失。但这是曾经给对虾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病害,没有很好的特效药,主要在于预防,因为一旦发病整池的虾很快死光,**传播非常快。早发现可以用药物控制,晚了就只能把整塘虾消毒处理后排掉,经严格消毒后再放一批苗。因此提醒顺德的对虾养殖户一定要早预防,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入池。而暴发虾病的养殖场废水一定要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出,以免通过废水蔓延到其他养殖场。
发病对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防治主要从预防着手,具体方法为:在饲料中添加0.2%稳定型VC和其他能增强体质的药物投喂;每5~7天,用0.5~0.6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天,用1.5毫克/升季胺盐络合碘全池泼洒;适量施放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总之,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随着顺德及周边地区的高温天气和夏天多雨、闷热天气的到来,养殖户在管理上更不应该松懈,及早做好预防,早发现问题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