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在1992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养虾大国,然而93年到97年的一场大病使得我们国家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产量损失三分之二,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种病叫“白斑病”。直到由国外引进的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品种因为对白斑**有一定抗性,整个产业也就随之快速发展,而淡水养虾模式也慢慢发展起来。

困惑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户的七种流行病详解

时至今天,对虾养殖中所出现的疾病越来越多,病症上也越来越复杂,南方的排塘率也高居不下,对虾依旧还是高风险的养殖品种。正如大家所说,对虾虐我千百遍,我待对虾如初恋!困惑大家的对虾流行病究竟有哪几种呢?

一.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IHHNV)

宿主

感染宿主:各类对虾、野生蟹类

治病宿主:南美白对虾、蓝对虾

症状

蚤状幼体——仔虾期:高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

幼虾:虾体畸形、生长缓慢、虾苗不齐

条件:适温、幼体及幼虾期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

、**在24℃比32℃复制更快

传播

[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水平传播:水体、残食

二.偷死野田村**(CMNV)

病名:**性偷死病、偷死病

宿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

症状和表现

肝胰腺萎缩、部分病虾肝胰腺切面发红或颜色变浅,甲壳发软,生长缓慢

累积性死亡,死亡率40%——80%;对虾在池底死亡

肝胰腺细胞核肿大,核内包涵体,肌肉坏死

条件:高温导致发病、放苗后30-80天发病、28℃以上发病

传播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水平传播:残食、粪便

三.黄头**(YHV,GAV)

宿主: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

症状:

头**发黄、肝胰腺萎缩、变软、颜色变浅、空肠空胃、全身发白、甲壳变软

沉底死亡,死亡率50%-90%

条件:应激导致发病、放苗后50-70天是发病高峰、pH、溶解氧、温度等环境突变导致发病。

传播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注:此病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境内是没有的,但是2012年之后被检出。

四.桃拉综合**(TSV)

病名:桃拉综合症(TS)、桃拉病、红尾病

宿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

症状

急性期:尾扇和游泳足发红,边缘缺损坏死;全身淡红色。

过渡期:病虾甲壳处出现不规则黑斑

条件:发病常见于14-40天、发病多见于盐度低于30‰。

传播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注:七大病源中数量和发病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最少的一种,2012年之后被检出。

五.传染性肌坏死**(IMNV)

病名:传染性肌肉坏死、白尾病

宿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蓝对虾

症状及表现

死亡率:40%—70%

症状:腹肌发白,特别是尾节和尾扇,有时发红、坏死,与应激有些类似,不影响摄食。

病理:肌肉凝固坏死,血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肌细胞核周围有嗜碱性包涵体。

条件:养成期发病、适宜温度和盐度

传播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注:此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刚开始时并不存在,2014年被检出确认存在。

六.致AHPND副溶血弧菌(VP)

病名: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偷死病、早死综合症(EMS)、跳跳死

病源:主要是副溶血弧菌,也有哈维氏弧菌、发光杆菌等,都带有特定致病菌基因Pirvp

宿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卤虫。

死亡率:80%-100%,多数沉于池底,也有少数跳出水面后沉底死亡。

症状:肝胰腺颜色变浅到接近透明,萎缩,解剖后呈软烂状,空肠空胃或肠道内食物不连续,有些池水中可能会出现白便。

条件

放苗后10-30天是发病高峰期、池底污染、投喂过量增加发病风险、盐度低于10‰发病率降低。

传播:垂直转播、水平传播

注:急性肝胰腺坏死是目前我在国家造成对虾毁灭性打击的一种疾病。国际上普遍认为此病是从中国2009年首先被发现。

七.虾肝肠胞虫

病名:肠胞虫病、肠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病、生长缓慢

症状:生长缓慢或停滞、偶有白便、不影响摄食及成活率

条件:仔虾到养成期均能感染

传播:水平传播

快诊:PCR、LAMP试剂盒

防控:虾苗检疫

池塘消毒:强碱消毒(石灰400kg/亩或0.25%NaOH)

投喂药物饲料,连续7-20天。

注:七大病源中数量和发病率最少的一种,2012年之后被检出。

最后放一个对比表,综合比较一下

版权说明:

以上资料和内容来源于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在第五届泰山国际动物微生态技术创新论坛的报告整理而来。转载请注明出处。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