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偷死病与虾塘的盐度、PH值、水质的肥瘦、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无机质的含量有关,不同条件的虾塘对虾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间、速度、程度不同:
1、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盐度越低,放苗后初次
[初次,是指初度,首次。]发病的时间越推后,如比重1.005以下的池塘,发病时间在放苗后30-40天,每天都有少量的烂红死虾浮起,停料后会减少死虾,养至60天抓虾时发现死掉的病虾不多;池塘盐度越高,放苗后初次发病的时间越快,如比重1.020以上的池塘,发病时间最短在放苗后的6-7天,最长的不超过20天,当发现有少量的烂红死虾浮起时,3-5天内大部分虾会死亡在塘底。
2、PH值低于7-8,养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较高;PH值高于8-9,养成活率较低。
3、水温越低,放苗后初次发病的时间越推后;水温越高,放苗后初次发病的时间越快。
4、水色瘦、有机悬浮物
[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含量低的虾塘,养成活率较高;水肥浓、有机质含量高的池塘,养成活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