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技术


幼体[ ...]的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幼体培育期间主要应做好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及投喂工作。溞状幼体孵化后立即开始从外界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开始摄食的时间推迟半天,蜕皮的时间则会推迟一天,蜕皮率也大幅度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饵料,适时适量地进行投喂是三疣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幼体培育的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应非常重视。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应以生物饵料为主。研究表明,单细胞藻类、轮虫[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桡足类、藤壶和牡蛎的卵或幼虫等,是培育溞状幼体的最佳饵料。但在生产过程中,若由于生物饵料需要量大,饵料培养暂时脱节时,也可搭配使用人工饵料,如蛋黄[蛋黄是指蛋(尤其指鸡蛋)内的**液体,与蛋白相对。]、蛤、虾、贻贝、蚌等贝虾类的肉糜,及高质量的配合饵料等。实践证明,混合投喂比单一投喂幼体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高。

蛋黄颗粒饵料的制作:鸡蛋、鸭蛋均可,以鸡蛋蛋黄为佳。将蛋煮熟,取出蛋黄,用细目筛绢(最好260目,以后随幼体发育逐步改用200目或孔目稍大一些的筛绢)包裹后挤压,再放在盛有清洁海水的容器内,用手搓揉荡涤,蛋黄颗粒便从筛孔中滤出,取其滤出液泼洒投喂。网目愈细,搓揉所费时间愈多,花费劳力愈大,而蛋黄颗粒越细,越有利于早期幼体摄食。

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孵化当日的摄饵量因饲育水温不同而差异很大,水温差约3℃时,摄饵量相差2倍以上。也就是说,幼体的日摄量与水温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日摄量将会增加。

一天的摄饵量对体重的比率,第一龄期最大,依次成为以后几个龄期的个体,则迅速变小。

一天的摄饵数量,从重量来看,大型饵料比小型饵料显著得多。这是因为,利用大颗粒饵料可以节省幼体的能量消耗,这对幼体期的整个发育和成活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轮虫投喂前应浓缩收集到高浓度小球藻(2300万~2500万个细胞/毫升[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或扁藻(20万~25万个细胞/毫升)中强化营养培育。轮虫密度为400~500个/毫升。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也可放入加有*化乌贼肝油(50毫升/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的水槽中,卤虫量为(10000万~14000万个/立方米),经6小时以上的营养强化后再投喂,以提高其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实际生产中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饵料资源、水温情况、幼体的密度、活力、摄食情况、水质等综合因素灵活调整,以使幼体得以正常发育和生长,从而取得好的成活率和出苗率[受精卵达到原肠晚期时计算卵的总数和受精卵数。]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