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虾价格的逐渐回落,罗氏沼虾养殖业已逐渐由高效益行业转变为低效益行业。如果一味地采用原来的养殖模式,已很难产生理想的效益,且风险依然存在。唯有挖掘潜力,较大幅度地提高亩产量,才是根本出路。同一虾池,高密度放养
[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不同批次虾苗,捕大留小,逐渐上市,使池载虾量始终维持较理想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高产高效,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
一、池塘宜大而深
1.面积与水深:面积以5~10亩为宜,平均水深1.2~1.5米。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
2.塘堤高与底质:塘堤坚固,防漏性能好;池底平坦,少留淤泥,沙壤土为宜,以新开池为好。堤坡1∶(1.5~2.0)。池塘注水端向排水端倾斜,比降1/300~1/200,由堤脚线向池**倾斜,注水口到排水口形成深水线。
3.水源和水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毒、无臭、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4.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塘底布置适量的竹梢,四周种植蕹菜,覆盖率为20%左右。
5.机械配置:每口池必须配置增氧机,功率以1.5千瓦/亩为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潜水泵,规模较大的虾场,最好准备发电机,以防万一。
二、幼虾培育
[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是关键
利用温室适当提前进苗,不但可以使第一批苗尽早上市,获取理想的价格,而且此时苗价较低,可降低成本。有条件的,可采用加温培育,尽可能提早。
1.设施: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池子可以采用水泥池,也可采用土池与网箱结合,有条件的添制加温设备。
2.生态建设:肥水下塘既培养了虾苗适口的浮游动物,又增加池水浓度,减少残杀,从而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培育池内或网箱中放置适量竹梢,增加虾苗栖息、隐藏的场所。
3.密度:控制在300尾/米2以内。
4.日常管理:加强投饲、控温、增氧等管理工作。
三、分批放养、提高密度
1.第一批放养
露天池水温达到20℃以上时,培育好水质,经缓苗处理后放养第一批苗种。一般放养密度为1.2~1.5cm的虾种1万尾/亩。此时,江浙一带时间为4月底前后。
2.第二批放养
第二批进苗时间可安排在5月中旬,经5~7天培育后,放养虾种1.5万尾/亩。
3.第三批放养
第三批进苗可安排在6月上旬,此时不仅苗价低,质量好,且水温高,可直接放养,每亩再放养虾苗1.5万尾。
至此,每亩实放苗种为4.5万尾,且形成比较理想的梯度。
四、增大网目
[网目是科技名词,拼音wǎng mù,是指2.54厘米(1英寸)长度中的筛孔数目。],逐节上市
1.增大拉网网目:拉网网目由原来的2.5cm增加到3.0cm,这样既确保捕大留小,不损伤小虾,又提高工作效率。
2.逐渐上市:第一批上市可根据平时观察来确定时间,一般在8月上旬前后。以后根据商品虾的多少、大小来安排销售。
3.适当推迟清塘时间:为了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延长第三批苗种的生长时间,提高规格,应适当推迟清塘时间,但必须在水温18℃以前结束。
五、产量和效益
此模式产量一般在250公斤/亩左右,效益可达2000元/亩以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高密度养殖,务必加强水质、增氧、投饲、防病等的管理工作。此模式较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引用时必须根据当地温度因地制宜。
随着成虾价格的逐渐回落,罗氏沼虾养殖业已逐渐由高效益行业转变为低效益行业。如果一味地采用原来的养殖模式,已很难产生理想的效益,且风险依然存在。唯有挖掘潜力,较大幅度地提高亩产量,才是根本出路。同一虾池,高密度放养不同批次虾苗,捕大留小,逐渐上市,使池载虾量始终维持较理想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高产高效,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
一、池塘宜大而深
1.面积与水深:面积以5~10亩为宜,平均水深1.2~1.5米。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
2.塘堤高与底质:塘堤坚固,防漏性能好;池底平坦,少留淤泥,沙壤土为宜,以新开池为好。堤坡1∶(1.5~2.0)。池塘注水端向排水端倾斜,比降1/300~1/200,由堤脚线向池**倾斜,注水口到排水口形成深水线。
3.水源和水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毒、无臭、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4.生态建设:塘底布置适量的竹梢,四周种植蕹菜,覆盖率为20%左右。
5.机械配置:每口池必须配置增氧机,功率以1.5千瓦/亩为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潜水泵,规模较大的虾场,最好准备发电机,以防万一。
二、幼虾培育是关键
利用温室适当提前进苗,不但可以使第一批苗尽早上市,获取理想的价格,而且此时苗价较低,可降低成本。有条件的,可采用加温培育,尽可能提早。
1.设施: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池子可以采用水泥池,也可采用土池与网箱结合,有条件的添制加温设备。
2.生态建设:肥水下塘既培养了虾苗适口的浮游动物,又增加池水浓度,减少残杀,从而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培育池内或网箱中放置适量竹梢,增加虾苗栖息、隐藏的场所。
3.密度:控制在300尾/米2以内。
4.日常管理:加强投饲、控温、增氧等管理工作。
三、分批放养、提高密度
1.第一批放养
露天池水温达到20℃以上时,培育好水质,经缓苗处理后放养第一批苗种。一般放养密度为1.2~1.5cm的虾种1万尾/亩。此时,江浙一带时间为4月底前后。
2.第二批放养
第二批进苗时间可安排在5月中旬,经5~7天培育后,放养虾种1.5万尾/亩。
3.第三批放养
第三批进苗可安排在6月上旬,此时不仅苗价低,质量好,且水温高,可直接放养,每亩再放养虾苗1.5万尾。
至此,每亩实放苗种为4.5万尾,且形成比较理想的梯度。
四、增大网目,逐节上市
1.增大拉网网目:拉网网目由原来的2.5cm增加到3.0cm,这样既确保捕大留小,不损伤小虾,又提高工作效率。
2.逐渐上市:第一批上市可根据平时观察来确定时间,一般在8月上旬前后。以后根据商品虾的多少、大小来安排销售。
3.适当推迟清塘时间:为了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延长第三批苗种的生长时间,提高规格,应适当推迟清塘时间,但必须在水温18℃以前结束。
五、产量和效益
此模式产量一般在250公斤/亩左右,效益可达2000元/亩以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高密度养殖,务必加强水质、增氧、投饲、防病等的管理工作。此模式较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引用时必须根据当地温度因地制宜。
浙江水产学校 姜国平
邮编 3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