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环境[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秋季22~25℃水温是水体中弧菌等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最适繁生条件,而水温下降又降低青蟹[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属甲壳纲,梭子蟹科。]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此病发生根本内因,还与环境污染、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有关。
2.与青蟹特殊生理特性有关:秋季水温25~28℃时为青蟹集中生繁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期,即第13次生繁蜕壳,极易出现适龄交配[交配,指的是生物的生殖细胞进行结合,导致受精和繁殖的活动。]雌蟹(俗称赤脐、黑脐雌蟹)蜕壳不遂死亡,一般蜕壳交配初始至甲壳完全硬化需2~3天,期间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环境突变或水质不好,容易使雌蟹交配受阻、死亡。秋季早晨溶氧量偏低,交配过程雌蟹耗氧量增大,易因缺氧窒息。环境条件突变使青蟹群体应激性蜕壳,雄蟹过于同步蜕壳,致使雌蟹未能完全生繁交配,造成体内剧烈生理变化。加上养殖水质不好或致病菌感染,从而引发雌蟹蜕壳不遂现象。
二、防治措施
1、保持良好水质及养殖环境是预防此病最主要措施,采取半封闭内循环水质管理措施,多品种蟹、虾、鱼、贝生态混养模式,稳定水环境,减少外源性污染及外界病菌感染,提高养殖水体自我净化,效果良好。
2、特别注意易发病季节夜间缺氧现象,采取夜间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氧或用水泵循环流水增氧。
3、发病前,每15天用2~3×10-6漂**消毒1次,一方面改善水质,减少水体病原菌,另一方面,**部分适龄青蟹提前蜕壳,使蜕壳期更加分散。施药时可在池塘四周设置定置网,可捕捉到部分染病蟹,因健康蟹施药时多潜伏,而病蟹则多逃逸入网而被剔除,也是预防此病重要措施。
4、投放附肢完整、体质健壮、不带病菌的优质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每池投放的蟹苗宜多批次、梯度规格。
5、合理控制蟹苗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投喂新鲜、优质饵料,配合饲料、鲜活饵料合理搭配,科学投喂,减少饲料残留,保持良好养殖环境。
6、秋季发病期不宜挑收雄蟹,应先部分挑收成熟雌蟹,减少雄蟹比例,可降低此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