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药效,是指某一药物在用药后对机体产生一定强度的药理效应。],应该科学地选择药物
[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避免使用不当而造成危害。
1.用药量要适当
药物用量即浓度
[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名词。]或剂量,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用量增加或减少,其药力也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即所谓用量与疗效的关系。当药物量浓度过低时,不能达到疗效。能够产生效应的最大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效应浓度(minimaleffectiveconcentration)。超过最低效应浓度,并能产生明显疗效,但又不引起毒副反应的药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safeconcentration)。超过安全浓度,并能引起毒副反应的浓度称为最小中毒浓度(minimaltoxicconcentration)。能够导致对虾死亡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用药量过大致死浓度(lethalconcentration),其中能引起50%对虾死亡的浓度,称为半致死浓度(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所以用药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否则导致死虾更快,虾病更易爆发。
2.疗程要充足
药物效应不一定立即发生,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治疗期长短不同,药物效应也会不同。这种时间与效应的关系称为时效关系(timeeffectrelationship)。
过去,对抗菌素类药物,治疗期一般不应小于5—7天。因为疗程不够如同剂量不足一样,会导致病原菌
[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通过遗传基因的变异等,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某些原生动物也有抗药性变异问题,这是化学治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所以现在推广用中草药来防治虾病,具有许多优点。
3.注意环境因子对药物的影响
对虾生活在相当复杂的海水环境或碱淡水水域中,而海水理化因子中的温度、盐度、酸碱度
[酸碱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值来表示。]、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含量,以及生物密度(生物量)等,都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药效随海水盐度的升高而减弱(茶粕例外),而药效随温度升高而增强。通常温度每提高10℃,药力可提高1倍左右。
海水的酸碱度(pH值)不同,对药物也具有不同的影响。酸**物、*离子表面活性剂
[能增加有机促进剂的活性,使之充分发挥效能,从而减少促进剂用量或缩短硫化时间的物质。]以及氯霉素、四环素、呋喃类等禁用药物,在碱性海水环境中的作用减弱;碱**物(如卡那霉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磺胺类等药物的作用,则随pH值的升高而提高。漂**在碱性环境中,由于生成的次氯酸
[次氯酸,一种氯元素的含氧酸,化学式为HClO,结构式H-O-Cl,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是氯元素的最低价含氧酸,但其**性在氯元素的含氧酸中很强,是氯元素含氧酸中**性最强的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CIO-),因而作用减弱。除上述因素外,水体中有机物的大量出现、通常可减弱多种药物的抗菌效果,尤其是对化学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用药时必须对水质进行检测,然后选择所用的药物种类,才能达到目的。
4.选用消毒剂时应注意
1)对虾塘内病原菌能有显著抑制作用;
2)不损害坏虾塘内饵料基础生物类群;
3)无论用什么名称的药物,对养殖水质理化性质的影响必须控制在水质标准变化幅度允许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