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出血性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症状具有发病急,治疗难的特点,一旦爆发,损失极大,我们在日常的走访总结中对该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牛蛙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牛蛙出血性败血症症状
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蛙体后肢红肿出现红斑或红点,全身体表多处出血,腹内积血,皮下积水,肌肉出现血斑,内脏有白色状斑点,病蛙个体呈现呆滞低头的状态,或潜伏水中活动力差并停止进食饲料。
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或多雨期后的温度变化不定时期,水温一般在20℃以上。该病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极高,并且出代谢物将病菌感染至水中,导致全场致病。
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危害极为严重。
牛蛙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上的“预防为主”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措施。]:
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 先锋霉素是由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经过半合成制得的一种抗菌素(抗生素),与青霉素的结构有类似之处,分子内含有B-丙酰胺环,并具有相似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养殖生产,具有高密度、投饵集中、水质易受污染和病害多等特点,因此做好牛蛙养殖过程中正确有效的病害防治对牛蛙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牛蛙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只能以预防为主,所以大家还要经常观察牛蛙出血性败血症症状是否在自家牛蛙身上发生,加强防范,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