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皮的组成
养殖过程中换水带入的泥沙颗粒,浮游生物(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动物)、微生物代谢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残骸等沉积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底部[所谓股价波动的底部形态是指股价由下跌转为上升的转折点,这种转折可以是一个急速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底部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细菌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泥皮。
我们常见的泥皮有两种,一种是颜色发棕褐色、表面气泡[气泡,是在工程上一般由气体通过小孔进入液层分散而成。]较少的以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为主的泥皮,另一种是颜色发绿、表面带有气泡的以藻类为主的泥皮,镜检的时候能看到绝大多数为底栖硅藻,多为舟形藻和菱形藻,少量的曲舟藻,个别更加丰富的泥皮里面还有蓝藻门的色球藻和颤藻。
2、漂泥[陶瓷原料的高岭土,经过淘洗,将其中的非粘土矿物(主要是石英砂)除去后留下的泥质物。]皮所需具备的条件
第一是形成泥皮
日积月累的有机质、死亡的动植物尸体以及底部自然繁生的藻类、细菌等物质[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池塘中菌相不平衡时,也就是池塘的分解净化能力小于污染能力时,有机质就会堆积[堆积: 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而有机质又促进了藻类及浮游动物的生长,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地皮堆积成一层厚厚的浮泥,而浮泥只有上面一层水土接壤层是**的或者是绿色的稍一拨开底下很多都是发臭的软泥。这样经过一系列的结合使这些物质在池塘底部堆积形成泥皮。
第二有足够多的气泡带起地皮
往往水混的圈、老圈、边上水浅的圈或者常使用****物的圈等这些圈边很容易在池底**大量的气泡,而这些气泡才是促使泥皮漂起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些气泡的来源是什么呢?
气泡主要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产生的气体以及底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气体,还包含泥皮中的一些呼吸作用代谢产气等,由于泥皮表面粘附了很多有机质,容易富集产生气泡。当气泡形成的量足够多时,所增加的浮力大于泥皮的重力和泥皮之间的相互粘力时,泥皮就会漂起来。特别是在晴天中午和下午形成的气泡多泥皮格外漂的多。
3、漂泥皮给参圈带来的危害
(1)泥皮的漂起会曝露池塘中发黑发臭的滩面,增加了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几率,特别是刚下礁的海参喜欢往边上走,我们偶尔就会发现个别海参化皮问题,多数是由于摄食了死亡腐烂的泥皮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者是被暴露出来的硫化氢而中毒死亡。
(2)泥皮漂起来后,增加了水体中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增加了耗氧物质,特别是大片泥皮漂起来时,遮挡了光照,阻碍了藻类的光合作用,并增加了池塘的耗氧量。
(3)泥皮随着风浪被吹到岸边,堆积到池塘底部,使池底变得黑臭,并产生很多有毒气体、油膜,易导致海参中毒化皮。
4、常见的处理泥皮的方法
(1)菌制剂改底调水,多以芽孢杆菌为主。
(2)化学改良剂(臭氧类、复合铁类、溴氯类等具有**性的物质)去除底黑底臭,减少厌氧产气。或使用“底速安”+“底生氧”打破分层促进死亡泥皮上浮,之后在用菌制剂慢慢分解泥皮。
(3)杀草药、清水药**地皮中的藻类和细菌,减少气泡的堆积。
5、如何有效防止泥皮漂起来才是解决的根本
处理泥皮更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泥皮产生,维护好底部菌相藻相平衡[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在一定的条件下,当一个多相系统中各相的性质和数量均不随时间变化时,称此系统处于相平衡。]。
(1)定期使用有益菌(底改+利生素),增加池塘的分解净化能力,维持好池塘中的菌相平衡。
(2)在漂泥皮高发期时,可适当加深水位,降低透明度,减缓产气。
(3)如底质无大问题,最好减少使用强**型的改底产品,避免长期使用化学底改造成土壤板结,如处理底黑底臭问题可选择**性较小的产品(臭氧水安/底黑安)改良底质。
作者:宝来利来水产谢屯店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