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池塘水温升高,气候不稳定,雨水偏多,极易引起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养殖池塘的水质突变,进而诱发大规模的暴发性虾病,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仔细观测水质的变化,做好预防工作,严防养殖池塘水质突变的发生。那么对虾养殖池塘为什么会发生水质突变呢?
其一,现在的养殖模式大多是半精养、精养以及工厂化养殖模式,放苗的密度过高,每亩放苗种从5-6万到多10万不等,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对虾的单位空间过小,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池塘水体中的有机废物积累速度加快,水体中氨态氮、**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偏高,易引发水质恶变。
其二,池塘水体中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造成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当藻类**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还会分泌藻类毒素,造成水质的变化。
其三,夏季天气炎热,水温偏高,台风、暴雨过后,极易造成池塘水体上下分层,急剧改变水体的暂时性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引起水质突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