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纤毛虫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病暴发较严重,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脱壳和生长。由此在管理中,依据科学的管理,减少病害的发生显得尤为必要。暴发纤毛虫病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池塘养殖水温升高。到了夏天高温的养殖季节,水温升高,纤毛虫的活力及对寄主的感染能力都处于较高状态,导致纤毛虫的大量暴发。
(2)池塘中可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的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增加,为单细胞纤毛虫类的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在夏季,虾生长速度快,摄食量比较大,随着投喂的饲料增多,水体中的处在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的状态中,水体中的有机质多。
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见到纤毛虫的暴发,常选择泼洒杀虫剂药物,这种药物治疗,只起到治标不治本
[治标不治本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biāo bú zhì běn,形容处理问题不彻底。]的效果,且容易对对虾产生**。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防治纤毛虫病的发生要做到:
(1)保持水体的清爽,勤改底。一般在放苗之前,池塘都有清塘、消毒,池底的有机碎屑少,随着养殖过程的深入,池中的有机碎屑增多,池底也逐渐的沉积虾的粪便及残余饵料,所以要施用分解型的底改“底巧”;在养殖中期,池底的**还原电位不断的降低,池底容易出现发黑、发臭,间隔施用“底安生+底生氧”来提高池底的电位,防止发黑,发臭现象,同时结合使用“利生素”或者“生态宝”。
(2)混养摄食池底有机质的鱼类,例如青鱼,罗非鱼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等。
总之,池塘系统的破坏主要是由人工投喂的饲料造成的,合理的投喂饲料以及对底部土质的改良是防治纤毛虫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