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养殖户管理海参圈要慎防“聚毒层”


  海参圈“聚毒层”是指在塘底30—50厘米以上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向上浮升,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下层有毒有害物质向下沉积而形成的交汇处。在这个交汇处形成一个特殊的层面,我们称之为参圈“聚毒层”。

  参圈聚毒层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大量排换水后导致营养盐[自从人们了解到海洋营养元素的存在之后,一直都在关注它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海洋环境科学得到快速发展,以海洋营养盐元素为对象的研究课题,成为海洋有机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流失,藻类新陈代谢或倒藻死亡产生毒素;动植物尸体、残饵粪便发酵耗氧引起底臭;水位过深水不能对流导致底部缺氧;人为滥用杀虫药、消毒剂、杀草药、化学絮凝剂[絮凝剂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沉积,导致该层面发热、发酸、发臭,嫌气细菌大量繁殖、生物耗氧量[耗氧量为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剂**时消耗的**剂量,折算为氧的毫克数表示还原性物质。]、化学耗氧量增大、还原性中间产物氨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硫化物、甲烷、低级胺类、硫醇等耗氧,形成“氧债”从而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的滋生地。而这个层面也恰恰是海参、虾蟹的栖息区,如不及时防范可导致海参漂参、化皮或养殖动物疾病爆发。

  改良措施

  1、用水自然·调水专用或水自然·077等生物制剂浸泡后配合解毒专用泼洒,以分解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净化水质改良底质。通过对有机质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的繁殖,减少有机质的耗氧达到菌相的平衡。

  2、定期底部消毒。对底部有机质较多的水体,即使通过活菌分解也仍有较多的有机质成为病原的培养基,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左右对池塘底部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颗粒或立安洁(10%聚维酮碘)拌泥沙进行消毒,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3、**底部聚毒层,提高池底**还原电位。高温期每7—10天左右用底益净除臭型颗粒配二**氯抛洒,**底层交汇处所形成的“聚毒层”,防止底部缺氧,从而抑制**菌,特别是弧菌的繁殖生长,控制池底发热、发臭、泛酸现象,防止**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

  4、高温期开机增氧或定期搅动水体或排除底部水,打破水体分层现象,把上层水中饱和的氧气输送到下层,增加底部溶氧,从根本上改善池底的溶氧条件。同时开机增氧或定期搅动水体可以把下层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盐输送到上层,为藻类提供营养,加速藻类的光合作用,维持水体藻相平衡。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