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也叫“鱼花”。]从购买过来到放入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这一段时间是容易出问题的,因为运输其会导致鱼苗比价虚弱,下塘的时候转换环境有可能让鱼苗不适应。一些鱼户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搞的每次买鱼苗都要多买很多才能保证自己想要的养殖数量,那么该怎么提高鱼苗下池[ ...]后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呢?

  

1、池塘消毒

  初期鱼苗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差,人工提高其体质的方法有限,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为鱼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来互补,提高其成活率。消毒则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一般都是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每个角落都要均匀地洒到位,沉浸一段时间后将水放出,再二次冲洗,然后闲置约一周左右。池塘消毒的时候对于池底的淤泥和周围一些较大的杂物都要清楚掉。

鱼苗下池后怎么才能成活率高?如何提高鱼苗下池后的成活率?

  

2、控制水温

  水温对于鱼苗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导致鱼苗批量出问题。一般来水鱼苗下池子的水温在20-22℃左右即可,且在放入在下池之前养殖池的水温和池塘的水温要比较接近,上下温差一般不超过2℃。也就是说下池前的水温是21℃的话,那么水池的水温推荐在19-23℃左右,不然那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也就是鱼苗不适应温度而出现死苗的情况。

  

3、病害预防

  鱼苗下池后要做好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的预防和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的出现,这是下池后容易碰到的两种情况。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等,这个用对应的药剂治疗即可,一般消毒做到位的出现几率会小很多。而气泡病的话引发的因素较多,比如水中溶氧较多,鱼苗会增加气泡病发病几率,而氨氮之类的元素偏高的话,尾巴位置也有可能会引发气泡病。降氨灵之类的药物对于这个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养水分塘

  鱼苗下水前要先试水,看看目前的水质是否合适养殖,等确认可以后再全部下池。此时的鱼苗可以考水中是的浮游生物之类的生存,所以下池之前要先养水,让水里面的微生物更多一点,让鱼苗有更好的食物。其次下池后不是说立马就鱼苗整个池塘放养了,这样会害死很多鱼苗的。一般下池后需要让在笼子里面生活一段时间,一是让其适应以后池塘的生活,另一个就是育肥,然后分塘,大一点的鱼苗生存能力还是要强一点的,一般在3-5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分塘了。

  后面的步骤其实也是围绕的这些来进行了,这样鱼苗在生存的环境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时候,其存活率自然就上来了。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以来关注我们。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