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鱼塘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因此很多养殖户对于鱼塘养鱼不是太精通。为了使养殖户更加了解鱼塘养鱼,本文总结了鱼塘怎么养鱼,鱼塘养鱼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鱼塘如何养鱼

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

鱼塘如何养鱼,鱼塘养鱼技术

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特色和核心。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与单

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草鱼、青鱼的粪便既是培养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孳生的细菌群体,供鲢鱼、鳙滤食;鲤、鲮、鲫可清除残饵,改善水质。既有利用水体、提高产量之利,又兼收饵料再利用、改善水质之效。将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混养,还为在一个生产季节分批捕捞、均衡上市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下年培育了大规格鱼种。

混养的鱼类应有主次之分,主养鱼是投饵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搭配鱼起着利用水体和饵料再利用的作用。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四种混养类型。

草鱼和鲢为主的混养类型

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饲料、肥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草鱼放养规格分10克、50克和150~500克,鲢的放养规格为夏花、50克、200~350克;放养重量分别为总放养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时混养鳙、团头鲂鱼、鲫鱼等。在高产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1250千克左右。其中草鱼和鲢各占30%。上市规格草鱼为1.5~2千克,鲢为600克左右。另有相当数量150~500克的大规格鱼种。

草鱼、鳙、鲮为主的混养类型

珠江三角洲通常采用的类型。当地水温高,生长期长,水质较肥,一年可放养和收获多次,尤以鳙鱼为突出。同时还可混养鲢、野鲮等以及适当数量的斑鳢和鳗鲡,以增加收益。草鱼放养规格为15克、350克,放养重量占总放养量(约280千克)的35%~40%。鳙放养规格为300~500克,鲮放养规格为15~25克和50克,放养重量分别占总放养量的27%和19%左右。草鱼每年放养2批,鳙鱼放养4~6批。高产地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2750千克左右。草鱼和鳙上市规格为1千克。鲮150克左右,并有相当数量大规格草鱼和鲮鱼种供翌年生产之用。

鲢、鳙为主的混养类型

长时期较为普遍采用的类型。其中鲢、鳙放养重量约占总放养量(约135千克)的60%,鲢、鳙之比大致为3~5∶1,同时混养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鲴类等。鲢、鳙上市规格为500克以上,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千克左右。

鲤为主的混养类型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类型。一种是放养规格为50~100克,鲤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约100千克)的50%~65%。同时混养草鱼、鲢、鳙等。鲤上市规格500克左右,高产池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8250千克,鲤占50%~60%。另一种是鲤放养量占总重量(190千克左右)的85%~90%。采用定时、定量、定点集中投喂全价的高蛋白(35%左右)饲料,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5000千克,鲤占85%左右,上市规格500克左右。

鱼塘养鱼技术

饲养技术

池塘养鱼的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主要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见鱼类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见鱼类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3个主要阶段。

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较佳生长阶段、当地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加以确定。通常采用的鱼种规格为草鱼100~500克、青鱼500~800克、鲢50~300克、鳙50~500克、鲮15~50克、鲤15~50克、鳊或鲂15~50克、鲫15克左右。养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混养和密养即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这是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与单养一种鱼类比较,不但可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需要的饵料种类不一,还能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如青鱼和鲤食螺、蚬等底栖动物;草鱼和团头鲂食草,但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很差,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的茎、叶细胞,能起肥水作用,培养浮游生物和提供丰富的悬浮有机物;鲢、鳙则以浮游生物为食。若将这些鱼类混养,就可以利用这些饵料资源,又防止了水的富营养化。

此外,鲤、鲫、鲮、非鲫均有取食残屑物质的特点,它们在觅食时翻动塘泥,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池塘生产条件。混养中各种鱼之间也有争食、挤占生活空间等矛盾,通常可采用控制某些鱼类的放养量、对某些鱼类提早收获、放养规格不同的鱼种等方法来加以避免或缓和。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了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则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各地因气候、所养鱼种、饵料资源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混养类型。普遍的是以鲢、鳙为主和以草鱼、鲢为主的类型,其次是以鳙、鲮、草鱼为主的类型,多见于珠江三角洲;青鱼、草鱼并重和以青鱼为主的混养类型多见于太湖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各省则多以鲤为主。

轮捕轮放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避免放养初期因鱼种较小而使水体不能得到利用,养殖后期因鱼长大、生活空间相对减少而使鱼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可取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日常管理

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之一。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主要是鞭毛藻类)为优势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的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水色的控制主要靠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投放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可根据鱼的计划产量和饵料系数,计算全年总的投饵量,然后根据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摄食强度、水温等每天酌量投喂。饵料要新鲜、优质。

投饵要固定地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目的在于培养池中作为饵料的浮游植物,其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包括禽、畜肥和绿肥,并辅以化肥。此外,高产精养鱼池内因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容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对鱼类生存造成威胁。如鲤科鱼类常在黎明前后当溶氧降至1毫克/升左右时,先在水面呼吸,称为“浮头”;如溶氧继续下降至0.2~0.5毫克/升时,则开始死亡,是为“泛池”。为此须经常观察鱼池动态,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以减轻浮头程度和防止泛池。

鱼塘养鱼获得高产方法

1.高产鱼塘的水质特点

(1)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透明度是光透入塘水中的程度,主要是随着塘水的浑浊度而改变。浑浊度是由于塘水中混有各种微粒和浮游生物造成的。测定水的透明度,通常采用透明板。它用直径20厘米的圆铁片制成,在圆心处开设一个小孔,穿上一条有刻度标志的细绳,并通过圆心,将圆铁片分成四等份。把对角的两等份油漆成白色,另两等份油漆成黑色,使圆铁片黑白分明。测量时手提小绳,将透明板缓缓沉入水中,当看到透明板的黑白部分隐约难分时,便停止下沉。这时,浸入水中的绳子长度即为塘水的透明度。简易的测定法是:将手掌与手臂垂直,掌心向上平放于水中,向下沉至刚看不清掌心时的这个深度,即为透明度。

透明度能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瘦程度。一般以透明度25~40厘米称为肥水,塘水较浓,不太浑浊,无腥味,呈油绿色或黄褐色,给人以嫩翠之感,在这样的水中,清晨鱼浮头,日出后即消失。透明度经常为60厘米以上,称为瘦水,塘水清淡,呈浅绿色或淡**,清晨鱼不浮头。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称为老水,塘水过浓,很浑浊,常有腥味,呈灰蓝色、暗绿色或棕色带黑,给人以老、浓之感,清晨鱼浮头严重,日出许久鱼浮头仍不消失。高产鱼塘要求在鱼生长季节即4~10月池水透明度为18~30厘米,5~9月应在18~25厘米范围内。

(2)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鱼、虾、贝、藻类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水中有机质、底泥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故鱼塘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变。高产鱼塘内饲养密度大,鱼类往往面临缺氧,造成大量浮头或窒息死亡。因而高产精养鱼塘对溶解氧的变动有特殊要求。通常高产鱼塘表层水体下午在5.5~18毫克/升范围内变动,底层则在4~8毫克/升范围内变动,凌晨6时塘水溶氧量低,已接近鱼浮头的临界值(2毫克/升)。上述溶解氧的变动范围不至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但要鱼增加产量,还需采取增氧措施。

(3)耗氧量

高产鱼塘的耗氧量变动较大,波动范围在10~25毫克/升之间,其平均值为12~15毫克/升。因此,12~15毫克/升已成为肥水的标志。

(4)酸碱度

养鱼水体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5。高产鱼塘的水质一般呈弱碱性,pH值稳定在8左右,水质的缓冲性较好,有利于鱼类生长。

(5)氮、磷营养元素

高产鱼塘的三种无机氮总量为1~3毫克/升,其平均值为1.5毫克/升。可溶性磷酸盐含量为0.1~1毫克/升,平均值为0.2~0.4毫克/升。氮、磷比为7∶2。“三氮”中铵氮占60%~75%,硝酸盐氮占20%~24%,**酸盐氮占1%~2%,氮、磷比例较为合理。

(6)浮游生物

鱼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有隐藻、蓝隐藻、绿球藻、十字藻、衣藻、小球藻、栅藻、小环藻、直链藻、平列藻、*藻等10多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为轮虫,主要种类为晶囊轮虫、裂足轮虫、疣毛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等。枝角类、桡足类很少,其生物量不超过1毫克/升。浮游植物个数在10000万~20000万个/升之间变动,生物量在30~110毫克/升之间波动,平均为60~80毫克/升。浮游动物量约占浮游植物的1/4~1/3。浮游生物量与鱼产量成正相关。养鱼高产关键之一就是“看水养鱼”,故渔民通常根据水色来鉴定水质,而鱼塘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

2.高产鱼塘改善水质的措施

(1)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调节水质

若塘水透明度过低(20厘米以下),表示水质过肥,浮游生物繁殖过盛,遇天气不正常时容易大量死亡和**,使水质突变,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为“臭清水”。这时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塘水缺氧严重,极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当发现水质将要突变时,必须及时冲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水质恶化。当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时,表明水质过瘦,浮游生物数量偏少,应该及时施肥。方法是追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水面各施用10千克。施肥后5天内若透明度未能恢复到35厘米以下,应再次施肥。此后每15~20天施肥1次,并适当施用人畜粪等有机肥,塘水透明度就能保持20~40厘米。

(2)适时注水并提高鱼塘水位

在鱼类生长旺季的4~6月,每月注水1~3次,每次使鱼塘水深增加10厘米,既可补充池水溶氧量的不足,又改善了水质条件。

(3)适时启动增氧机

每667平方米水面产鱼500千克以上的鱼塘,原则上每0.67公顷水面配备1台功率2.5千瓦的增氧机。4~6月每天启动1~3小时,7~11月每天启动4~8小时。

(4)翻动底泥改善水质

5~9月,每月用泥耙翻动鱼塘底泥1~2次,使底泥营养成分在水中溶解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施肥、减少底泥耗氧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5)施放化肥改善水质

在鱼类生长旺季的5~9月,施用氮、磷比为1∶1的化肥。每667平方米水面每次施用4~5千克,每3~4天施用1次,既可增加塘水生物量,又能达到生物增氧目的。

(6)施放石灰改善水质

5~8月,每月用生石灰水溶液全塘泼洒1~2次,使每立方米水体含药量为25~30克,有助于改善水质。

(7)清污保洁

经常清除塘水中的污物、死鱼、废渣、残饵及杂草,保持水质清洁卫生。

通过以上措施,高产鱼塘就能保持“肥、活、爽”的佳水质。“肥”,指水中溶解营养盐分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活”,指水中营养物质循环快,上午水色较淡,下午较浓;“爽”,指塘水肥而不浊。鱼类在这样良好的水质中,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

鱼塘养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要占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养殖的品种多,面积大,产量高,技术精,效益好。目前我国池塘养殖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罗非鱼、鲮等常规鱼类已达十多种,而池塘养殖虾、蟹、鳖、龟、蛙、黄鳝等名特优新种类则更多。以上是对鱼塘如何养鱼,鱼塘养鱼技术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