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北方的隆冬季节,气温骤然下降,给海上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业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目前正在养殖的鱼类和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养殖更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安全过冬。
在鱼类冬季养殖中,大菱鲆[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瘤棘鲆”。]等鱼类数量最多,它们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是16℃~22℃。近年来,许多养殖业已逐步由海面网箱转向工厂化养殖,并且利用深海水进行养殖,因为深处海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2℃左右,大大降低了能耗。室内工厂化养殖的海水需人为更换,而在冬天为了保温,减小能源消耗,更换的频率大大减小,导致水质恶化,容易发生各类疾病。而一旦发病,一些病又蔓延得很快,有时候即使用药能够进行控制,也会严重影响鱼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对此,一是要减小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5尾~30尾为好;二是要加大水交换量;三是要及时清除池内的死鱼和病鱼,勤吸底,勤消毒,搞好池底卫生;四是对于少量露天养殖池,要适当提高水位,出现结冰要及时敲碎,以增强水中的有效溶氧。
海参喜低温,但当水温低于5℃时,海参也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状态,因摄食量不足,对病害的抵抗力便大大降低,很容易发病。目前北方的海参养殖多为潮间带和虾池造礁的露天养殖,冬季不少参池表面已经结冰,参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温接近了0℃,加之海洋潮位低,参池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量减少,池水中的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也相应在地降低,另外,由于水循环量减小,沉积到池底的污泥杂藻、海参粪便等腐烂后产生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海参生长的外部环境被恶化。而当水温差变化短时间超过2℃时,海参便会产生抗应激变化,当水温突然超出了海参的承受能力,海参便会出现肿嘴、吐肠等现象,直到死亡。所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参池水体交换量,抓住冬季的**位时期,尽可能多地为参池注入新水,要加深水位保持水温,水深至少保持在2米以上,越深越好。条件稍差的参池,必须上人工提水设备,增进池水的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质量,改善海参生长环境。在为参池换水时,不要大排大放,防止影响水温稳定。同时,当水温低于5度以下时,要加强参池的监测,发现池内有外出的成品海参一定要及时捞出。因为在这个环境温度下,远离附着基的海参是不正常的表现,早晚要发病,早早捞出可以避免病菌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