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龟的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方式主要是鱼龟混养,在养殖池里饲养鳄龟和一些鱼类。在鱼龟混养的过 程中也有可能发生鳄龟断尾[断尾是人们通过实施手术将狗的尾巴截断,所以就产生了断尾。]的情况。那么如何避免鳄龟断尾呢,下面为大家介绍避免鳄龟断尾的方法以及鳄龟的混养方法。

  如何避免鳄龟断尾

  1.混养所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的断尾,就是指将鳄龟与同类或者其他的龟类放在一起饲养。由于环境或者喂食时的争食等原因,会发生互相撕咬的现象,不仅是对其脆弱的尾尖,对于鳄龟其他部位也会有所损伤。所以,为了保持龟龟的健康,对于鳄龟,大家还是单养为佳。

如何避免鳄龟断尾,鳄龟的混养方法介绍

  2.环境过小所导致的断尾。由于环境过小,龟的尾巴可能长期处于卷曲的状态,长期处于卷曲状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尾巴尖部分供血不足坏死,发黑,终自然脱落。同时,像鳄龟这样的龟类在摄食时的冲力可能会使其在饲养容器中后滑,从而导致尾部撞在容器壁上而导致尾尖的折断。

  3.环境过于复杂所导致的尾尖折断。此种情况多数发生在大鳄苗的身上,不少玩家喜欢造景,缸内大量的造景材料可能会导致尾尖的磨损[磨损是零部件失效的一种基本类型。]甚至折断。所以,还是提倡对于鳄龟这种长得快,活动量大,排泄物多的,体型又大的龟类还是以*缸饲养为佳。

  4.水过深所导致的断尾。一般来说鳄龟饲养所需的水深约等于其甲长。不少玩家希望通过加深水深,迫使鳄龟站起呼吸,而使其变得更加厚实。但是这样做的确可能导致因为龟站起呼吸时使用尾部支撑身体而导致尾尖的磨损或折断。

  鳄龟的混养方法介绍

  在鳄龟池中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少量滤食性鱼类,可以利用水面和饵料,减少池底残饵沉积,改善水质条件。混养池塘要靠近水源、环境比较安静,背风向阳,水质良好,溶氧不能低于4毫克/升,进、排水方便。混养时放养鱼的规格要大一些,鲢、鳙鱼为体长15~20厘米。池塘可大可小,面积和水深要根据饲养龟的个体大小和养殖规模来确定,面积充裕,水体深浅适度。但养龟池安排上都要有足够的陆地,便于龟的陆上活动和爬上去晒太阳。龟池必须在周围建好防逃墙。养殖池的排水口和进水口要安置好防逃设施,排水时可在排水口上加装牢固的防逃网罩。龟种放规格100~300克,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平方米1只,放养搭配鱼种的密度,每亩放300~600尾。鳙鱼占鲢鱼的1/5~1/4。

  放养的原则是水体环境条件好时多放,水体环境条件有限时少放,面积大的池塘相对放养的数量少一些,但是一般不要混养鲤鱼等杂食性鱼类和凶猛鱼类。

  龟鱼混养池塘的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要加注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池水清新,溶氧丰富,酸碱度调节在pH值为7~8,春季和晚秋水温低,可适度肥水,夏季每隔半月或1个月施一次生石灰,每亩施15~20千克,控制水体的病菌衍生。为防止盛夏烈日暴晒水温过高,可以移植凤眼莲和水花生等水草占1/4水面,保持适宜水温。深秋后,水温降低很快,高水位可以减缓水温下降和越冬时保温。

  其实在鳄龟苗的时候断尾或是一点磨损,只要不是太过严重的,自然磨损总是很难避免的,大家都可以不必这么在意。因为随着鳄龟的成长,尾尖的磨损相对于龟的整体会越发的不明显,甚至根本就难以察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