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属甲壳纲,梭子蟹科。]大眼幼体为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的过渡类型。幼体的形态既能适应于水中迅速游泳,又能适应底栖爬行。食性以肉食为主,杂食为辅,喜食贝、虾、鱼等碎肉,性凶猛,能捕食比其本身还大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在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不足时,常会互相残食。在游泳中或静止时,都能用螯足主动捕捉食物。
锯缘青蟹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量因其发育阶段而有所差异,一般是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食量与自身体重[体重body weight为 *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之百分比则随锯缘青蟹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来说,日投饵[ ...]量(以动物肉鲜重计)与锯缘青蟹甲壳宽、体重的关系为:甲壳宽3~4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日投饵量约占体重的30%左右;5~6厘米为20%左右;7~8厘米为15%左右;9~10厘米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养成期投饵的数量,应根据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潮汐、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和锯缘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至25℃达最高峰,水温降低至13℃以下时,摄食量大大减少,至8℃左右停止摄食,水温超过30℃摄食量也降低。
在大潮或涨潮时,摄食较多,应多投;小潮或退潮后摄食较少,应少投;大潮汐、换水后,水质好,摄食增强,投饵量甚至可增加1倍;若遇雨水多、池水混浊或天气闷热,食量下降,要适当减少投饵;天气寒冷,水温降低到10℃左右,锯缘青蟹少活动、少觅食,要少投或不投饵。
全池的日投饵量可根据池内锯缘青蟹的平均个体重、个体数或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进行计算,而平均个体重、锯缘青蟹数量或成活率,则是凭日常观察、取样测定和养殖生产经验来估算的。为便于统一比较和生产管理,各种饵料最好将可食部分折算为干重量,以下折算比率可供参考:配合饵料1:1;杂鱼虾[yú xiā 鱼虾 亦作“ 鱼鰕 ”。](2.5~3):1;蓝蛤(带壳鲜重)6:1;鸭嘴蛤、杂色蛤[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zaseha]等8:1;贻贝10:1;螺蛳12:1。
要确保饵料新鲜,不投变质**的饵料,以免影响水质和锯缘青蟹的健康。小鱼虾可直接投喂,如大的鱼虾须切碎后投喂;壳厚的螺或蛤类要打碎后才能投;壳薄的小贝,如红肉蓝蛤、寻氏虮蛤等可投放鲜活的,这样可使锯缘青蟹能随意觅食,并可避免因吃不完而影响水质。
饵料要均匀地投放在蟹池的四周边滩上,不能投在池的**,避免蟹为了摄食而争斗引起死亡,同时也便于检查饵料的摄食情况及清除残饵。最好在池边设几个食台,以便更好地调整确定投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