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壳病”的症状
罗氏沼虾的“黑壳病”一般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虾体外壳呈不同程度的棕黑色、黑褐色斑块,严重的会包裹全身外壳。经显微镜检查,虾的游泳足、尾扇上可见附生有大量丝状细菌,鳃丝上附生有数量不等的螺旋藻、甲藻等藻类。有些塘口的虾体还寄生数量较多的钟形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类。有的虾池四周及虾体甚至可见青泥苔滋生现象。得“黑壳病”的成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蜕壳困难、生长缓慢现象。
2、“黑壳病”发生的原因
2.1由水质**引起。发生“黑壳病”的塘口,水质大多浓浊、老化,透明度低。有些塘口,虽然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量充沛,看上去肥度很好,但同时也显得相当浑浊,水中的悬浮物较多,水面上漂浮有大量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池水“肥而不爽”。经水质分析,池水的**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均明显偏高。此类塘口,一般都缘于养虾户疏于管理,不注意经常、及时地更换池水。有的虾塘,因水源条件差,加之换水量较少,“黑壳病”相当严重。
2.2由底质**引起。罗氏沼虾的生长主要靠投喂罗氏沼虾专用颗粒饲料
[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投饵量的多少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大量的饲料投入,难免会引起剩余浪费,加之不少养虾户未能充分掌握投饲技术,大量投入的颗粒饲料未被罗氏沼虾充分吃食,转而在池底腐烂、发酵、分解。而且到养虾的中后期,罗氏沼虾的排泄物也相当多,势必加重了对池底的污染,这些都是引起虾池水质浓浊的原因。此等情况下,如养虾户不及时更换池水,加强对池水的消毒,合理地施用底质改良剂,就会引发罗氏沼虾的“黑壳病”。有些养虾户发现“黑壳病”后,病急乱投医,不问虾池水质肥瘦,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盲目大量施肥,进一步加重了“黑壳病”的发生。
2.3与高密度养殖有关。高密度的放养,势必需要大量的饵肥投入,一旦虾池养殖管理上有所疏忽,就十分容易引起虾池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从而发生“黑壳病”。
2.4与纤毛虫寄生有关。钟形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类的大量寄生,藻类大量在虾鳃丝上附着,势必会引起罗氏沼虾的体力下降,蜕壳期大大延长,严重的甚至无法蜕壳。由于纤毛虫的寄生,虾**长时间生存在底质恶化、水质**的条件下,加重了“黑壳病”的发生程度。
2.5与水源条件差有关。一些虾池在开发时,就没有注意水源条件(甚至有些进水河道已被养鱼户围栏养鱼了),给养虾埋下了隐患。一般在养虾的前期,由于水温低,水源水体中浮游生物、大型水生生物及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的量不多,水质一般还可以。到了养虾的中后期,由于水温持续走高,水体中的各种生物量及有机质含量急剧增涨,水质条件相对于养虾的前期必然会相差许多。经水质检测分析,部分进水河道中的**酸盐含量、硫化氢含量已明显偏高,如此的水源水质条件又怎能保证虾池中后期的换水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