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行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改造和刺参附着礁体[礁体即主要由此四类礁灰岩间夹颗粒灰岩和灰泥灰岩作有规律的韵律性互层组成。]投放。彻底清池除淤消毒施肥,为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蜇入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海参投苗规格为40~400头/kg,海蜇苗在育苗室内伞径达到1.5~2.0㎝时出库,在暂养池中投喂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指通过人为模仿母鸡孵蛋的行为,制造适宜的环境,对鸡蛋进行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和培育的轮虫,培育到5~8㎝再放养。
3、改进放苗方式,海参苗确保放到附着礁体上,海蜇苗采用分期放苗的方法。
4、加大换水量,每天潮汛进行水交换。
5、每天检测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池内的水环境因子,定期监测池内的浮游生物量,及时增施肥料,调节生物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的繁殖生长以及单胞藻类的丰歉度。同时,5~7天增施2×10-6净水复合菌1次,其含量为80亿个/ml左右,以保持生态健康养殖。
6、确定合理的混养时间,适时收获海参、海蜇成品。海参收获分春秋2次,而海蜇则要及时收获,只要海蜇的体重达到5㎏以上,伞径30㎝以上就逐渐收获。
7、海参与海蜇混养池,以海参养殖为主,海蜇苗种(5㎝以上)放养量30只/亩;成活率视水中生物饵料的丰歉程度所决定;理想的产量,30只/亩×5㎏/只﹦150㎏/亩;一般年可养殖1~2茬,条件好,一般1个月进水15次以上,可养殖2茬,如果另有生物饵料配套培育池,年可养殖3茬。
8、海参摄食底栖硅藻,海蜇摄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避免浮游动物过剩影响海参的生长。
9、换水次数:每月换水次数10次。
10、海蜇养殖的水温适宜范围是15~32℃,最适是20~24℃;盐度[绝对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适宜范围是8~32,最适为18~26。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适当地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15~20分钟,待袋内盐度、温度与池塘盐度、温度相近,水温差不超过±2℃,盐度差不超过±5,再放入池塘上风处。如有条件,最好把苗种运到养殖池塘的中间,均匀放入池内。